憂鬱症與自殺風險 識別症狀與就醫時機

2025-09-0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憂鬱症與自殺風險 識別症狀與就醫時機

世界自殺防治日提醒憂鬱症與自殺之間的密切關聯。本文整理憂鬱症的常見表徵、風險因子、就醫現況與醫師臨床要點,說明何時應考慮尋求專業評估與支持,並提供照護者的溝通原則。

自殺趨勢與憂鬱症的關係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近年青少年與中壯年自殺死亡率呈上升趨勢。研究指出多數自殺個案同時存在身心相關問題,其中相當比例與憂鬱症相關。此一現象提醒公共衛生與臨床照護需同時關注情緒健康與自殺風險。

為何許多憂鬱症患者未就醫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調查顯示,台灣憂鬱症的就醫率偏低,導致許多患者未能及時接受評估與治療。常見的阻礙包括識別困難、就醫不便以及精神疾病污名化,這些因素可能延誤適當協助。

  • 識別困難 覺得只是「心情不好」或將症狀歸因於生活壓力而忽略病理性情緒變化
  • 可近性問題 包括時間、交通或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實務障礙
  • 污名化 擔心被貼標籤或影響人際與工作,導致不願尋求協助

醫師提出的臨床觀點

以下整理臨床醫師分享的幾項要點,供患者與照護者參考,並非個別診斷或治療指示。

  1. 憂鬱症並非單純性格或意志力問題,有時候是大腦功能與情緒調節的失衡,需要專業評估
  2. 憂鬱症表現具有高度異質性,成因可能包括遺傳、人格、家庭與社會因素或生理變化,每位患者情況不同,個別化處理重要
  3. 藥物治療並非唯一解方,物理性治療技術例如重複經顱磁刺激 rTMS 對某些頑固性個案有幫助,但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整合藥物、心理治療與支持性環境是常見的康復架構
  4. 若經一段時間治療未見改善,應重新評估診斷與治療方向,考量藥物調整或其他可能的診斷,例如有時憂鬱症狀可能屬於躁鬱症的抑鬱期或與複雜性創傷有關
  5. 規律生活作息與均衡飲食有助於治療成效,避免長期熬夜,適度有氧運動與維生素攝取可作為整體照護的一部分,但仍需以醫師建議為主
  6. 關於抗憂鬱藥物,多數臨床觀察與研究指出其用途為協助恢復情緒穩定與增加面對壓力的能力,成癮性並非主要特性,但用藥與停藥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親友的支持與四不原則

周圍支持對憂鬱症康復至關重要,以下為與患者互動時常被建議採取的四項原則,旨在降低對方防衛並促進溝通。

  • 不鼓勵 以「要正向思考」等簡化訓示常讓患者感到不了解,應以傾聽為先
  • 不責備 避免將情緒低落歸咎於個人缺陷,責備可能加深罪惡感與孤立感
  • 不駁斥 面對悲觀或負面想法時,先表達理解與同理,再尋求專業協助;直接反駁容易關閉對話
  • 不干涉 避免自行勸患者停藥或擅自改變醫療計畫,醫療處置應由專業人員評估與指導

何時考慮尋求專業評估

若出現持續性情緒低落、顯著的功能受損、長期失眠或食慾改變、經常性負面思考或有自傷自殺意念等情況,建議儘速向合格的精神科或身心科醫療團隊尋求評估。早期識別與適切介入能改善生活功能與降低風險,且治療方向常需依個人病史與症狀調整。

在臨床與公共衛生層面,提高憂鬱症的辨識與降低就醫障礙,對於預防自殺具有重要意義。患者與家屬可在安全與非指責的環境下討論困難,並尋求可及的專業支援以逐步改善日常功能與情緒狀態。

重點回顧

憂鬱症與自殺風險密切相關,須重視早期識別與可近的醫療介入;治療通常結合藥物、心理與支持性環境,但仍有診斷與療效調整的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