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 即使糖尿病逆轉 心臟衰竭風險仍然較高

2025-11-1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研究指出 即使糖尿病逆轉 心臟衰竭風險仍然較高

瑞典長期追蹤研究顯示,即使血糖回穩或停止用藥,曾有糖尿病病史者罹患心臟衰竭的機率仍較一般人高。本文說明可能機轉、關鍵風險與常見警訊,並提示何時應就醫與可採取的生活型態重點。

研究發現與關鍵訊息

一項發表於專業期刊的瑞典長期追蹤研究追蹤超過67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與260多萬名健康對照者長達二十年。研究團隊發現,在血糖、血壓與血脂都控制良好的情況下,動脈硬化相關的心肌梗塞與中風等併發症風險明顯下降,惟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出許多,研究指出肥胖為重要驅動因素。

為何心臟衰竭風險仍存在

專家指出,糖尿病在體內造成的損害往往是長期累積的過程。除了高血糖的直接影響,過多的脂肪組織會釋放促發炎的因子,使心臟與血管維持在低度發炎狀態。這類慢性發炎與過去高血糖造成的氧化壓力,可能在細胞層次留下所謂的代謝記憶,導致即便血糖回到正常,心肌與心血管功能仍可能持續受到影響。

重要風險與族群提示

研究與臨床觀察提醒,下列情況的人應特別注意心血管健康與糖代謝控制:

  • 有肥胖或體重過重者,因為體重是影響心臟負擔與發炎反應的關鍵因子
  • 曾有高血糖病史或糖尿病診斷者,即便目前血糖看似穩定
  • 合併高血壓或血脂異常者,因這些因素會增加心血管壓力
  • 家族有心臟病史或個人曾有心血管症狀者

糖尿病前期常被忽略的五項警訊

早期發現有助於透過非侵入性方式降低長期風險。下列五項常見警訊值得留意,若出現應儘早就醫檢查:

  • 頻繁排尿與口渴:血糖升高時腎臟會加速排糖並帶走水分,造成多尿和口乾
  • 明顯疲倦感:胰島素阻抗使葡萄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導致能量供給不足
  • 皮膚色素與搔癢問題:脖子、腋下等處出現暗沉或粗糙斑塊,可能提示胰島素阻抗
  • 視力模糊:血糖波動可能影響眼球的水分平衡,出現視力改變應注意檢查
  • 傷口癒合緩慢或反覆感染:血糖控制不良會影響免疫反應,使傷口修復變慢

何時應該就醫檢查與介入

若出現上述警訊或同時具備多項風險因子,建議向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諮詢,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血糖相關檢查或心血管風險評估。早期透過飲食調整、規律運動、體重管理與專業醫療介入,可降低長期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

臨床上常見的做法是把焦點放在持續的生活型態改變與風險因子整體控制,而非僅追求短期血糖數值的改變。減重與降低發炎、控制血壓與血脂,通常都對心臟健康有正向影響。重要的是:即便血糖回復,仍需定期追蹤心血管狀況,避免遺漏慢性累積的風險。

本文以醫學與公共衛生的角度報導研究發現與臨床提醒,提供讀者可參考的健康知識與就醫判斷依據。

重點回顧

瑞典長期追蹤發現,曾有糖尿病史者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仍然較高;控制血糖與減重可降低危險,但代謝累積傷害可能持續存在,應注意警訊並儘早就醫與生活型態調整。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