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內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是一種起源於內分泌細胞的罕見腫瘤,具有多變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挑戰。近期疾病案例的高度曝光,使得對此類疾病的認識逐漸提高,特別是在早期警示徵兆、診斷難點及治療策略方面。
神經內分泌瘤的臨床特徵與病理特性
神經內分泌瘤的形成與內分泌系統的神經細胞異常有關,主要在胰臟、腸胃道、肺部等器官發生。病理分化程度則依腫瘤細胞的成熟度而異,分為第1至第3級,影響患者的預後與治療選擇。由於神經內分泌瘤會分泌荷爾蒙,可引發低血糖、熱潮紅、反覆腹痛、胃潰瘍等多種症狀。大量研究指出,其診斷平均需時5至7年,因為早期症狀常與其他常見疾病相似。”
罕見疾病的警訊與早期診斷要點
10大臨床警示信號
- 持續性低血糖
- 反覆性熱潮紅
- 反覆腹痛與胃腸症狀
- 反覆性胃潰瘍
- 不明原因的咳嗽與氣喘
- 心悸與心律不整
- 不明發熱與皮膚炎
- 盜汗與異常出血
- 局部腫塊或腫大
- 體重突然變化
早期診斷的挑戰與策略
由於神經內分泌瘤屬於罕見腫瘤,且早期多無明顯症狀,約70%的患者是在例行健康檢查中於內視鏡或影像學檢查時意外發現腫瘤。當症狀出現時,常被誤診為腸躁症、胃炎或內分泌疾患,若經藥物治療無明顯成效,建議轉診專科進行血液、影像與組織活檢確診。
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與分級
診斷主要依賴內視鏡檢查、血清荷爾蒙測定及影像學如CT、MRI。腫瘤分化情形因子影響治療決策,分為第1到第3級,存活率則依級別而異。美國癌症資料庫顯示,分化較佳(第1級)患者平均存活超過16年,而第3級則僅約10個月。然而,即使腫瘤已轉移,藥物治療與標靶治療仍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治療方式與患者預後
療法包括腫瘤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其中,手術切除是治癒的主要途徑,尤其適用於早期局限性腫瘤血管性轉移可透過動脈栓塞或消融治療局部控制。對於轉移較廣或腫瘤分化較差者,系統性藥物治療較為適宜。根據國內醫學專家指出,即使腫瘤轉移至肝臟或其他器官,標靶藥物仍能有效延長患者生命。
成因與預防建議
神經內分泌瘤的確切成因尚未明確,但與遺傳基因有一定關聯。家族史者建議進行基因篩檢,以提前掌握相關風險因子。近年來,台灣此病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主要與診斷技術進步與民眾健康意識提高有關,但整體仍屬極為罕見的疾病類型,僅占每10萬人約2至3例。專家提醒,出現持續不適或警示症狀時,應積極就醫檢查,早期介入有助改善預後。
專家提醒與健康管理建議
「當多次出現低血糖、反覆腹痛或胃潰瘍等症狀,且經過藥物治療仍無改善,建議及早進行血液檢查與影像篩查。尤其是無慢性病史卻反覆出現低血糖者,更應警覺是否罹患胰島素瘤或其他神經內分泌腫瘤。」
為促進早期發現,民眾應留意身體異常變化,並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尤其是有相關家族史或曾有疑似腫瘤病史者。面對罕見的神經內分泌瘤,及早診斷與適當治療將是改善存活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