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團隊運用全數位化手術流程,結合3D影像、電腦模擬與3D列印導板,完成下顎骨造釉細胞瘤切除與下顎重建,示範數位技術在顎顏面手術的應用價值與臨床照護要點。
病況發現與臨床表現
患者以下顎及牙齦腫大就醫,影像與臨床評估確診為下顎骨造釉細胞瘤,此類為顎骨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可造成局部骨質破壞與牙齒位移或鬆動。臨床上常見首發症狀包括腫脹、牙齒移位或咀嚼困難,因此定期口腔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可疑病灶。
手術策略與數位化流程
此次治療以全數位化手術為核心,先行以三維電腦斷層影像與核磁共振影像以及口內數位掃描整合,建立虛擬病人模型並進行電腦輔助外科模擬。手術規劃包括切除腫瘤範圍、設計供骨位置與重建形狀,並以3D列印製作手術導板,協助在術中精準切除與配位。
一步到位的重建步驟
- 腫瘤切除並評估骨缺損範圍
- 取用小腿骨進行骨移植以補足下顎缺損
- 植入人工牙根作為假牙基座,後續裝置贋復假牙
原本需經過數階段、長達數月到數年的復健與補綴過程,透過整合式的數位模擬與導板設計,可在同一治療流程中完成多項步驟,減少多次手術與調整的需求,但仍需視個別病患情況評估術後復原與功能重建時程。
跨專科團隊的協作角色
該類複雜顎顏面手術通常由口腔顎面外科、重建外科以及贋復補綴等多專科共同參與。外科醫師負責腫瘤切除與骨重建,補綴醫師根據臉型與咬合需求設計理想的假牙支持,數位工程師或醫療影像專家則協助影像處理與導板製作,三方協同可提升手術效率與術中配合度。
就醫時機與術後照護要點
若出現持續性牙齦腫脹、局部腫塊或牙齒突然移位,建議儘早就診以排除顎骨病變。術後照護包括傷口照護、影像追蹤、咬合功能評估與贋復調整;對於接受骨移植與植牙的病患,術後復原與功能回復仍需時間,應依醫療團隊指示進行復健與追蹤。
衛生主管機關的統計顯示,口腔相關惡性與良性病變在臨床上並不少見,早期篩檢與跨領域設計的治療計畫有助於改善功能與外觀重建。此例也示範數位技術在顎顏面損傷或重建中的應用潛力,未來可望將相關流程延伸至更多複雜病例。
患者回饋指出,早期症狀易被誤認為一般牙齦問題,此次經由整合性評估與全數位化手術完成下顎重建並恢復口腔功能,強調定期口腔檢查與及時就醫的重要性。醫療團隊亦提醒,數位化工具是輔助決策與手術執行的技術,個別病情與風險仍需由醫師評估與說明。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以全數位化手術整合3D影像與導板技術,於單次流程中完成下顎骨造釉細胞瘤切除與重建,示範可縮短分段治療的臨床應用,但術後復原與個別風險仍需專業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