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一日完成下顎骨造釉細胞瘤切除與重建的臨床報導

2025-10-1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數位化一日完成下顎骨造釉細胞瘤切除與重建的臨床報導

本文報導一例下顎骨造釉細胞瘤的臨床處理,說明如何透過全數位化術前模擬與跨專科團隊協作,縮短傳統分期治療時程並提升手術精準度,並說明術前評估與患者追蹤的要點。

一名52歲女性因長期牙齦腫脹而就醫,檢查發現下顎有直徑約9公分的造釉細胞瘤並造成顎骨廣泛破壞。此類下顎骨造釉細胞瘤通常成長緩慢且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可能僅感覺牙齒排列改變或局部腫脹,延誤就醫會導致缺損擴大與功能受損。

傳統治療流程與其挑戰

傳統上,這類良性但具破壞性的腫瘤治療常分為多階段執行:先切除病灶並行顎骨重建,待傷口癒合與骨整合後再進行植牙與贋復,整體療程可能需數月至一年。長期缺牙與顎骨缺損會影響咀嚼、發音及面貌,對患者生活品質造成影響。

數位化術前模擬如何協助一日手術

在本例中,醫療團隊於術前整合三維電腦斷層影像、核磁共振與口內數位掃描,建立完整的3D虛擬模型,並以電腦輔助手術模擬軟體設計切除範圍與小腿腓骨的重建形狀。術中配合即時影像以檢核位置,整合贋復補綴設計,得以在同一次手術中完成腫瘤切除、顎骨重建與植牙贋復的關鍵步驟。

跨專科團隊的角色與分工

此種一日完成的流程需要口腔顎面外科、重建外科與補綴科等團隊密切合作。外科小組負責腫瘤切除與骨移植,補綴小組則依據臉型與牙弓設計贋復體與手術導板,確保咬合功能與顏面支撐的重建。術前精細的數位規劃可將誤差降至最低,減少術後異物感與功能不適。

術前評估與患者適應性考量

是否適合一次性完成整合式手術,需由醫師評估患者的年齡、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麻醉耐受度以及能否承受較長的手術時間。對於需要放療的惡性腫瘤患者,術式與術後照護的規劃亦需特別謹慎,以因應放療可能造成的軟組織變化。

術後恢復與追蹤重點

本案患者術後四個月內咀嚼功能逐步恢復並能如常進食與言語。術後追蹤重點包括傷口癒合情況、植入骨整合、咬合調整以及有無感染或復發徵兆。定期口腔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異常並安排適當處置。

此一案例示範數位化術前規劃與跨專科合作在個別化下顎重建中的應用價值,但並非所有病例皆適合一次性完成所有步驟,臨床決策仍需依患者整體健康與風險評估而定。若出現持續牙齦腫脹、牙齒移位或口腔外觀改變,建議及早就醫接受專業評估。

重點回顧

利用3D影像與電腦輔助模擬可在單次手術中整合腫瘤切除、腓骨重建與植牙贋復,縮短療程並提升精準度,但需考量個人全身狀況與手術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