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下的心理健康與韌性 社區支持與自我照顧要點

2025-10-0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災難下的心理健康與韌性 社區支持與自我照顧要點

本文以世界心理健康日為切入,說明災難與逆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整理風險族群、自我照護五要點以及何時尋求專業協助,提供民眾提升心理韌性與社區因應能力的實用資訊。

世界心理健康日與地方宣導

每年世界心理健康日提醒社會注意心理健康議題。今年主題聚焦災難與逆境下的心理健康與韌性。地方衛生單位以活動與宣導方式,結合教育與社區互動,邀請民眾認識心理自我照顧與社區支持的重要性,並透過系列講座與體驗活動推廣情緒調適技巧。

災難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與高風險族群

地震、颱風等災害可能造成生命或財產損失,對受災者、救援人員與陪伴者都會帶來心理壓力。常見反應包括情緒低落、睡眠改變、焦慮或回避行為。高風險族群通常包含喪失親友者、財產重大受損者、長期壓力暴露者與已有心理或身心疾病病史者。

自我照護的五個重點

在面對災難與逆境時,個人可以從簡單且可執行的方向做起,以維持基本安全與穩定感。以下為常見的五項自我照護要點,作為日常調適參考

  • 維持安全:先確認環境安全並處理立即需求,減少再度暴露於危險情境。
  • 保持平靜:採用深呼吸、規律作息與短暫放鬆練習來穩定情緒反應。
  • 建立效能:設定小而可行的日常目標,恢復掌控感與日常節奏。
  • 維繫連結:與信任的家人、朋友或社區團體保持聯繫,尋求支持與陪伴。
  • 關注希望:聚焦可行的下一步與資源,避免長時間沉溺於無法改變的事實。

這些策略有助於短期調適,但若症狀持續或功能受損,應考慮尋求專業評估。

何時尋求專業協助與社區資源

若出現持續性失眠、影響日常生活的重度情緒低落、反覆的強烈焦慮或有自傷、自殺的想法,建議儘速尋求合格的醫療或心理專業人員評估與協助。平時則可利用社區心理衛生服務與公共衛生宣導資源查詢活動與諮商選項。

地方衛生機構也會在平日辦理防災演練與心理衛教,藉此提升民眾的應變知識與情緒調適技巧。公部門與民間的心理支持管道可提供保密的諮商與遠距服務,協助有需要者取得後續跟進。

一則受訪者個案經朋友鼓勵與專業協助後,透過定期諮商與維持社交支持逐步重建生活重心,這類個別經驗顯示心理介入與社會支持在復原過程中的角色。但不同個案的需求與恢復速度各有差異,療程與支持方式應視個別情況與專業建議調整。

整體而言,提升心理韌性需要個人自我照護、社區支持與專業服務三方面的連結。面對災難風險時,平日的準備與情緒教育能降低長期心理傷害的機會,社區資源則可作為重要的支援網絡。

重點回顧

在災難情境中維護心理健康可從自我照護五要點與社區資源著手,結合專業諮商增進復原力;面對持續或嚴重症狀時仍需接受專業評估與長期支持。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