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災區重建行動,疾管署強調災區志工應落實裝備保護、飲食保護與清潔保護三項要點,以降低感染與外傷風險,並留意異常症狀及時就醫,維護自身與社區安全。
災區疫情監測與現場觀察
疾管署持續監測收容所與災區的傳染病情況,至目前未發現特殊大規模傳染事件。現場仍會出現一般外傷及零星呼吸道或腸胃疾病個案,尤其在流感流行期間,零星病例仍有可能發生。
常見症狀與就醫提醒
參與清理或救援的民眾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或明顯倦怠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與傷口污染情形,協助臨床診斷與處置。
防疫三保實務重點
進入災區協助前,應優先保護自己,建置個人防護與衛生習慣,降低感染與交叉傳播的風險。
裝備保護
- 進行清理作業時避免赤手或穿拖鞋,務必穿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與口罩,並注意避免直接接觸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
- 小心可能導致刺傷或割傷的生鏽器物,因為此類外傷可增加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或破傷風等風險。
飲食保護
- 如地區蓄水池曾遭污水侵入,應先清洗並消毒後再蓄水;食物與飲水務必煮熟煮沸,避免食用保存過久或疑似變質的食物。
- 臨時難以取得安全飲水時,優先使用瓶裝水或經確實煮沸的水,以減少腸道感染風險。
清潔保護
- 戶外潮濕處可使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50倍(例如200毫升漂白水加10公升水)噴灑庭院及水溝等處;居家環境擦拭建議稀釋100倍(100毫升漂白水加10公升水)。
- 廚具及餐具可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浸泡30分鐘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平時務必注意手部清潔,按「濕、搓、沖、捧、擦」正確洗手步驟。
- 若短暫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使用酒精含量約75%的乾洗手液替代清潔。
風險意識與社區協作
投入重建的團體與個人應事先評估自身健康狀況與防護裝備,避免在未充分準備下執行高風險工作。社區與救援單位間的溝通協調也有助於分配資源、減少重複暴露,並維持救援效率。
在救援與重建的過程中,保護自身為首要前提,若因公受傷或出現疑似感染情形,應優先就醫並向醫療人員說明接觸與作業經過,以利後續檢查與處置。記者式觀察顯示,落實個人防護與衛生措施能降低二次傳播與醫療負擔。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災區志工應落實裝備保護、飲食保護與清潔保護三項要點,並留意發燒腹瀉或傷口感染等症狀以便及時就醫;同時提醒社區協作與資源分配的重要性,減少二次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