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淹水後救災人員面臨傷口感染風險,醫師提醒慢性病與免疫力低下者評估參與意願,並注意受傷後的消毒處理與就醫時機,及早辨識警訊以降低併發症風險。
近期救災行動中有救援人員在災區工作時受傷,後續出現嚴重感染而不幸過世。感染風險與災區環境有關,接觸淹水或污泥等髒汙時,若皮膚破損未妥善處理,可能增加細菌或其他病原體侵入的機會。
誰屬於高風險族群
有慢性肝臟疾病、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長期透析治療或其他須長期服藥抑制免疫功能的病人,屬於較容易發生嚴重感染的族群。參與體力耗費或接觸污水的救災工作前,建議先評估自身慢性病控制狀況與醫療風險。
受傷後的初步處置
在災區若不慎擦傷或刺傷,首要是以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進行簡易消毒與包紮,並注意傷口變化。一般小擦傷經過適當清潔與護理即可,但若傷口接觸到污水或異物,或本身有慢性病,應盡快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何時應該儘速就醫
受傷後若出現下列任何情況,應立即回診或就醫:
- 傷口持續紅腫、發熱或疼痛加劇
- 傷口範圍明顯擴大或滲出異常分泌物
- 出現發燒或全身不適
- 意識混亂或行動異常等警訊
這些症狀可能代表感染擴大或併發敗血症等嚴重情況,及早就醫可讓醫療團隊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
參與救災的實務建議
在決定前往災區協助前,務必評估個人健康狀況與慢性病控制情形;穿戴適當的防護裝備並避免赤腳或直接接觸污水。工作期間若發現皮膚破損,應立即清潔處理並視情況就醫,避免帶著未處理的傷口回家。
面對災後清理工作,社會大眾熱心投入非常重要,但同時需以安全與自我健康為優先考量。若您或同行者在災區作業後感到不適,建議儘速向醫療專業人員諮詢,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重點回顧
災區工作增加傷口感染風險,慢性病與免疫抑制者參與前要慎重評估;受傷後應立即清潔消毒並於出現紅腫、發燒或意識改變時即刻就醫,避免延誤。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