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災與溢流後救援現場常見傷口感染風險,醫師指出類鼻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疑慮;本文說明可能症狀、檢查重點與防護原則,提醒救災人員與民眾提高警覺並及早就醫。
事件與臨床觀察
花蓮救災過程中有救援者因左腳刺傷後感染,經過數日出現全身感染跡象,最後因敗血症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過世。臨床上,感染來源常與救災環境的汙染水、土壤或受污染的物品有關,醫師在病例評估時會列入常見的致病菌與暴露史作為判斷依據。
常見病原與典型症狀
- 類鼻疽:醫界在水災或土壤暴露後常提及的細菌感染,初期可能僅有傷口紅腫或類感冒症狀,若惡化可能出現高燒、肺炎或傷口惡化。
- 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現為傷口明顯紅腫、劇痛,進展速度較快,若感染擴散可能導致敗血症與急性全身症狀。
- 其他可能病原:救災環境亦可能使人暴露於鉤端螺旋體等病原,需以臨床檢驗與流行病學調查判定。
何時應儘速就醫
若在救災或清理災區時出現被刺傷、撕裂或皮膚擦傷,且伴隨傷口腫脹、持續疼痛、發燒、寒顫、意識改變或呼吸道症狀,應儘速就醫評估。延誤就醫可能增加感染擴散與併發症風險。
醫療檢查與處置重點
臨床上,醫師會依病史與體檢決定必要檢查,包括血液檢驗、傷口分泌物或血液培養,以及影像學檢查以評估感染範圍。治療方向以控制感染、支持器官功能與局部傷口處理為主,具體用藥與處置需由受過訓練的醫療團隊判定。
預防與現場防護建議
公共衛生機構建議在災區作業應落實個人防護、飲食與環境清潔等三大原則。具體做法包括:
- 穿著防水長靴與手套,避免赤腳或穿拖鞋涉足汙水與淤泥;遇到銳器或不明物品時避免直接接觸。
- 受污染的食物或蓄水設備需經徹底清洗與消毒後再使用;飲水與食物應充分加熱處理。
- 清潔時可依官方建議使用稀釋漂白水處理環境與器具,並注意手部衛生,若無清水且手部無可見污垢,可使用含75%酒精的乾洗手液暫時清潔。
對救災人員與民眾的提醒
救災時難免接觸受污染環境,建議事前評估個人防護裝備並在作業後檢查皮膚是否有破損。若有傷口應立即清洗並視情況包紮與就醫;出現全身性症狀或傷口惡化,請勿延遲醫療評估。
醫療專業人員在面對災區感染個案時,會綜合暴露史、病程與實驗室檢查來判斷病原並安排合適的處置。本文旨在提供資訊性說明,並非替代個別化診療建議。
重點回顧
救災後傷口接觸汙水或土壤會提高類鼻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風險,重點在早期識別症狀、落實個人防護與及時就醫,避免感染擴散與併發症。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