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淹水或土壤暴露的災區,汙水與泥土可能含多種致病菌。本篇說明災區感染的常見病原、易感族群、基本傷口處理與防護要點,並提供判斷就醫時機與風險評估參考,作為志工與救援人員的實務提醒,但不替代臨床醫療建議。
事件與基本風險說明
救援過程中若發生皮膚破損,接觸汙水或汙泥後可能引發感染,嚴重時可演變為敗血症等重症。災區感染的機會來自環境中常見的致病菌,以及個人既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不足等風險因子。
災區常見致病菌
公衛機構指出,汙水與土壤中常見的致病菌包括:
- 大腸桿菌
- 沙門氏菌
- 創傷弧菌與腸弧菌
- 霍亂弧菌
- 氣單胞菌與假單胞菌
- 類鼻疽伯克氏菌
- 鉤端螺旋體
哪些人屬於高風險族群
有肝硬化、糖尿病控制不佳或其他慢性疾病者,因為免疫與組織修復能力可能較弱,若在災區受傷更容易發生嚴重感染。評估是否參與現場工作前,建議先考量個人健康狀況與承擔風險能力。
現場防護與傷口初步處理
在災區工作時,務必採取個人防護措施以降低災區感染風險。基本建議包含:
- 穿著防水長靴或雨鞋,避免皮膚直接接觸汙水
- 配戴手套與口罩,搬運髒污物時避免手部受傷
- 發生擦傷或刺傷時先以乾淨水源沖洗與消毒,進行簡單包紮
- 若接觸到大量髒水或廢棄物,建議儘速由醫療人員評估
何時應立即就醫
如果傷口出現持續紅腫、疼痛、範圍擴大,或伴隨發燒、寒顫、意識改變等全身症狀,應立即就醫評估。早期由專業人員診察可協助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檢查或住院治療。
公共衛生監測與疫情觀察
疾病管制單位會持續監測災區相關疫情與個案通報,目前未見與該地區有直接關聯的特殊群聚事件。對於公眾而言,留意官方通報與醫療機構的防疫指引仍然重要。
面對災區的感染風險,預防勝於事後處理,志工與救援人員應評估自身健康條件、落實個人防護並在受傷時及早就醫,以降低災區感染造成重症的可能性。災區感染提醒我們在救援熱忱之外,也需以安全與健康為優先。
重點回顧
災區感染多由汙水與土壤中的多種病原引起,志工應以完整防護裝備與即時傷口處理為主;高風險族群需特別評估是否參與救援,若出現紅腫或發燒等警訊應立即就醫,另需留意監測與官方通報。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