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救災過程中一名志工因腳部刺傷後感染逝世,醫界提醒海洋弧菌與災區泥水細菌感染風險。本文說明常見警示症狀、易感族群與救災防護要點,協助讀者判斷就醫時機與自我保護重點。
據報導,來自桃園的志工林鴻森在災區清淤時左腳被異物刺傷,事後出現感染並併發敗血症離世。醫師指出,災區泥水混雜汙染物,細菌滋生機會增加,任何外傷若未妥善處理都有惡化風險,應提高警覺並適時就醫。
志工受傷後的典型感染過程
災區的泥水與積水常含多種環境菌,傷口接觸後可能先出現局部紅腫、疼痛或膿性分泌物。部分細菌在短時間內會快速擴散,造成深層軟組織感染,嚴重者可能演變為全身性感染或需要外科處置。
海洋弧菌的臨床警示與特性
醫界指出,海洋弧菌(也稱創傷弧菌)常見於受污染的海水或積水中,可引起傷口感染。臨床上可見傷口腫脹、變色或大量分泌物等變化;若病情快速惡化,醫師提醒延誤就醫可能導致必要的切除處置。
哪些族群屬於高風險
有慢性肝病、糖尿病、長期酗酒、血液疾病或免疫功能較弱的患者,遭受相同傷害後發生重症的風險相對較高。對於高風險者,即使傷口看似輕微,也應提高警覺並儘速求醫評估。
救災現場的防護與處置要點
投入救災的志工與工作人員應以自身安全為優先,配戴適當手套與防護鞋,避免皮膚直接接觸汙水或含雜物的泥流。若發生外傷,應儘量清除汙物並以乾淨的方式包覆,若出現傷口惡化或全身不適的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評估。
就醫時機與醫療團隊的角色
醫師會根據傷口情況與全身症狀評估感染風險,必要時會安排抗感染治療或外科介入。臨床上強調早期評估與處置以降低合併症風險,救災人員發現傷口異常時,不宜拖延就診。
面對災區環境與不確定的感染來源,保持警覺並採取基本防護是關鍵。志工團體與現場指揮單位也應強化個人防護與傷口處理教育,讓投入救援的民眾能在保護他人之餘同時照顧自身安全。
重點回顧
救災現場泥水可能含海洋弧菌等致病菌,輕微外傷若未妥善處理有急速惡化風險;高風險族群應提高警覺,及時就醫與良好個人防護是降低重症的重要措施。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