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常被誤認為老年憂鬱 臨床觀察與家屬辨識要點

2025-10-2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失智症常被誤認為老年憂鬱 臨床觀察與家屬辨識要點

臨床個案與精神科醫師觀察指出:高齡者若出現社交退縮、興趣缺乏或情緒低落,不一定單純為老年憂鬱,可能為失智症或兩者合併。本文整理常見相似症狀、進展差異與就醫時機,協助家屬與醫療團隊溝通與判斷。

案例觀察

一位八旬長者近月出現明顯社交退縮、活動興趣減少與語言量下降,家屬起初懷疑為老年憂鬱症,但經精神科及影像評估後診斷為失智症。臨床上這類先以情緒變化為表現而延誤失智診斷的例子並不罕見。

憂鬱症與失智症的相似處

失智症與憂鬱症在高齡者身上可能出現相近的表現,例如情緒低落、動機減退、社交退縮與日常活動量減少。這些重疊症狀使得單憑行為觀察難以做出明確區分,需配合專業的評估工具與臨床檢查。

辨別時的臨床線索

在臨床上,病程的長短與變化速度是重要線索。若症狀在數週內明顯惡化,可能傾向為憂鬱症;相對地,失智症通常是緩慢進展,功能與認知逐步退化。

病程進展可提供判斷依據

失智症往往在月到年的時間尺度顯現認知與功能下降;憂鬱症的情緒低落與功能減損則可在較短時間內出現變化。臨床會綜合病史、量表評估與必要的影像檢查來釐清病因。

行為與日常功能的觀察要點

除了記憶力外,語言表達、日常生活能力、睡眠與飲食習慣的改變,都是需要留意的指標。若出現明顯的社交退縮或自我價值感低落,也應考慮憂鬱症的可能性並同步評估。

風險提示與研究觀察

臨床與研究皆指出,憂鬱症與失智症之間存在關聯性;部分研究顯示重度憂鬱症患者之後發生失智症的風險較高,但這類資料需謹慎解讀,不能單以此斷定因果。實務上,辨識並治療憂鬱症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並應與失智症的評估並行。

何時應主動就醫或尋求專業評估

若長輩出現持續的情緒低落、活動退縮、語言或記憶問題,建議儘早由家庭醫師或精神科、神經科進行初步評估。專業檢查包括臨床認知評估量表、心理評估以及必要的醫學影像,以協助判斷症狀來源與後續照護規劃。

家屬與照顧者在觀察過程中,可記錄症狀發生時間、變化速度與影響日常生活的情形,這些資訊有助於醫師在初診時快速掌握病況,並討論後續檢查與支持性措施。

專欄觀點:情緒變化與認知退化在高齡者身上可能同時存在或互為表現,及早就醫與跨專科評估有助於釐清病因,讓家屬與醫療團隊共同制定更適切的照護與支持策略。

重點回顧

高齡者出現社交退縮與活動興趣下降,不應單以憂鬱判斷;需關注病程長短、功能變化與認知評估,及早就醫有助辨別失智或憂鬱並與醫師討論適切處理。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