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利尿劑導致腎功能下降的臨床提醒

2025-10-1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濫用利尿劑導致腎功能下降的臨床提醒

本文報導臨床觀察指出,長期自行服用利尿劑可能使腎絲球過濾率下降並引發電解質與酸鹼不平衡,說明風險因子、可行檢查與何時就醫的指引,並提供與醫師溝通的重點提醒,協助讀者評估自身狀況與後續處置選項。

案例回顧與臨床發現

一位二十多歲的女性在例行檢查中發現腎絲球過濾率約為50,已達腎功能不全的判定範圍。進一步了解後得知,她多年來在外出前為了「短期瘦身」習慣性服用利尿劑,希望透過排水造成體重短暫下降。

醫師評估時指出,雖然患者無糖尿病或高血壓等常見慢性病史,也未主動申報其他處方藥,但長期使用利尿劑與其腎功能下降之間具有時間關聯性。停用後並配合保護腎臟的處置,數月內部分腎功能有回升跡象。

利尿劑的潛在風險與機轉

利尿劑透過影響腎臟處理水分與電解質的機制達到利尿效果,但長期或過度使用可能造成脫水、血鈉血鉀等電解質異常,以及酸鹼平衡改變。這些生理變化對原本健康的腎組織也可能產生負擔,進而反映在腎絲球過濾率等指標上。

臨床上有患者反映短期內體重減輕,但這類變化多屬水分流失而非脂肪減少,且重複以此方法達成的行為增加慢性損傷的風險。

常見會影響腎功能的藥物類別

在臨床實務中,除了利尿劑外,還應注意其他可能影響腎臟的藥物類別,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某些類型的抗生素以及在影像檢查或介入治療中使用的顯影劑。使用前與醫療人員討論風險與替代方案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檢查項目與何時就醫

若懷疑藥物使用與腎功能變化有關,醫師通常會建議血液與尿液檢查以評估腎絲球過濾率與電解質狀況。有下列症狀時應儘速就醫評估:

  • 顯著疲倦、頭暈或過度口渴
  • 尿量明顯減少或浮腫加劇
  • 心跳不規則或肌肉無力等疑似電解質失衡的表現

日常自我照護與就醫溝通要點

對於考慮使用或已使用利尿劑的人,建議先與醫師或藥師討論用途與風險,避免未經授權的自行長期服用。就醫時可提供完整用藥史與生活習慣,並詢問是否需要監測血液檢查或調整其他藥物。

若醫師建議改變用藥或進行保護性處置,應配合追蹤檢查以觀察腎功能變化並評估恢復情況。

臨床個案提醒我們,短期的外觀改善若建立在改變體內水分的行為上,可能伴隨長期健康風險。與專業醫療人員討論風險與替代策略,並以檢查數據為依據做出用藥決策,是降低不可逆損害的重要步驟。

重點回顧

本文提醒長期自行服用利尿劑可能造成腎絲球過濾率下降與電解質失衡,說明檢查與就醫時機,並建議以醫療監測與專業討論為優先,限制在於個案差異需個別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