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狗咬傷人案例解析與防範策略

2025-07-2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北市狗咬傷人案例解析與防範策略

SEO描述:了解台北市狗咬傷事件的普遍性與成因,掌握預防及自我保護的有效方法,降低被狗攻擊的風險,保障全民安全。

狗咬傷事件的實際情況與公共衛生議題

近年來,台北市每年約有兩萬件因狗咬傷而就醫的案例,主要涉及銀髮族與孩童群體。除了傷口的醫療需求,追逐或撞擊過程中也可能導致摔車或其他意外,反映出狗隻攻擊事件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根據台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的調查,流浪狗與家犬皆可能成為攻擊源。美國每年的狗咬傷案例更高達470萬,其中約五分之一須經醫療處理。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犬只管理與民眾預防意識顯得格外重要。

哪些狗容易攻擊人類?深入了解狗的行為本能

攻擊性的狗不一定是流浪犬,反而是部分膽怯、承受壓力過大或侵犯領域的家犬。有專家指出,動物的本能包括捕食、避險與繁衍,牠們通常不會無故攻擊,除非感受到威脅或領域受到侵犯。

尤其是流浪狗,多因曾遭受人為攻擊或驅趕,對人類的戒心較高。當有人闖入牠們的活動範圍時,易引發防衛性攻擊行為,這些情況提醒我們,理解狗的天性與行為特徵,是預防狗咬事件發生的關鍵。

與狗接觸時應遵守的安全行動及避免行為

在遇到有敵意的狗時,請採取以下四個重要措施:

  1. 立即停止所有動作:當流浪狗表現出露齒低吼或搖尾巴等警示行為時,保持冷靜,避免突然動作,因人跑可能激發狗的追逐反應。
  2. 避免直視狗的眼睛:直視可能被狗視為挑釁,應該看向地面或側方,利用餘光觀察狗的行為變化,降低攻擊意願。
  3. 莫用物品攻擊或大聲嚇唬:用握有的物品或大聲嚇唬狗,反而容易激起攻擊欲望。建議不要揮舞石頭或其他物品,以免刺激狗的攻擊本能。
  4. 在狗情緒緩和時,緩步後退:當狗的攻擊行為逐漸減緩,可試著慢慢後退,避免背對狗跑開,應保持側身或正對牠,用緩慢動作離開危險區域。

如果狗突然向你衝來,不要立即逃跑,保持冷靜站立或緩步後退,這樣有助於降低被攻擊的危險。狗在接近時會停在某個界線,反映牠的警戒範圍,快速逃跑可能反而引發追逐行為。

遇到狗咬時的應對策略與傷害降低

被咬時,不要用力抽離

遭到狗咬時,要避免用力抽離手腳,以免造成撕裂傷。大多數狗的咬傷為穿刺性傷口,傷口較輕,且需立即進行傷口消毒及破傷風預防,嚴重情況則需醫師評估是否縫合。

此外,受傷後須注意狂犬病疫苗接種,特別是對於不明來源或野生狗咬傷的情況,建議立即就醫,確保健康安全。

被撲倒時的自我保護法

在遭遇狗的攻擊或追逐時,老人或孩童易因重心不穩而跌倒。此時,應像保護自己一樣蜷縮成球,讓臉頸、胸腹受到最小傷害,同時可利用包包等遮擋物抵禦狗的衝撞。

如何有效預防家犬咬人事件?飼主應負責的管理與訓練

除了流浪狗,許多意外的狗咬事件源自未經訓練或管理不善的家犬。牠們如未經適當訓練,也會因忽略行為管理而突然攻擊。飼主應拴好狗鏈,給予適當的行為訓練,像照料孩子般用心飼養,避免牠們將土地視為私人領域而引起攻擊行為。

若不慎被家犬咬傷,可以依法提起賠償,飼主的責任是維護犬隻的行為規範,讓狗狗成為家庭的友伴,而非安全顧慮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