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說明近期通報的屈公病境外移入案例、常見症狀與高風險族群,並提供居家與旅遊期間可行的防蚊與健康監測建議,協助讀者判斷就醫時機與降低傳播風險。
衛生單位近日通報國內新增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病例多與近期出國旅遊史相關。屈公病為蚊媒傳染疾病,掌握感染期間活動與採取防蚊措施,有助於減少社區傳播風險。
個案與流行現況
本次新增個案為同住家人,年齡約五十多歲,於十月初前往中國廣東潮州旅遊,返國後陸續出現發燒、關節痛與皮疹等症狀,後經採檢確診並完成追蹤。衛生單位針對個案住處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與化學防治,並加強周邊健康監測與通報警覺。
疾管署統計,截至十月中旬,本年度累計二十八例確定屈公病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來源以印尼、菲律賓與中國廣東省為主。境外疫情於多國仍有零星或集束性通報,旅遊型態與蚊蟲活動是關鍵因素。
症狀特徵與傳染期
屈公病潛伏期約二至十二天,發病前二天至發病後五天為可能的病毒血症期。臨床常見症狀包括突發高熱、嚴重關節痛(尤以手腳小關節明顯)、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與肌肉疼痛,約半數會出現皮疹,症狀多為三至七天持續。
高風險族群與就醫指引
- 高風險族群包含新生兒、年長者(65歲以上)、以及具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感染後較易出現重症。
- 若有近期旅遊史且出現發燒合併嚴重關節痛、頭痛或皮疹,建議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職業接觸與群聚史,以利臨床評估與通報。
居家與社區防蚊要點
因白線斑蚊與埃及斑蚊均可傳播屈公病,居家與社區應落實巡倒清刷,清除或覆蓋積水容器,定期檢查花盆托盤、飲水桶與其他積水處,減少病媒蚊孳生。
於個案出現病毒血症期間,應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降低病媒蚊感染機會;衛生單位可視情形進行局部化學防治並強化周邊監測。
旅遊前後的個人防護建議
- 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時,白天或蚊蟲活躍時段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含政府核可有效成分的防蚊液。
- 返國或入境時若出現發燒、肌肉或關節痛等疑似症狀,請主動告知檢疫或醫療人員並配合檢查,返國後若出現相關症狀應主動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以利及早診斷與通報。
近期氣溫變化仍有利病媒蚊活動,民眾與社區機構應持續關注居家周邊環境管理與個人防蚊行為;醫療單位亦應維持通報警覺,以利早期發現與控制境外移入病例對社區的影響。
重點回顧
本稿說明屈公病境外移入個案通報與常見臨床表現,提醒高風險族群與旅遊者強化防蚊並及早就醫,並指出居家環境清除積水的重要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