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管署通報本土百日咳家戶群聚事件,包含未滿接種年齡嬰兒重症與累計44例的疫調趨勢。本文說明典型症狀、檢驗與治療處置概念、疫苗接種時程與孕期預防建議,協助民眾理解風險與就醫時機與家庭防護要點。
病例與疫調發現
疾管署表示,上週通報新增3例百日咳個案,屬同一家庭群聚。指標個案為北部一名1個月大男嬰,尚未到常規接種年齡,出現咳嗽、呼吸急促、嘔吐與食慾下降等症狀,後因呼吸喘、血氧下降等情形就醫,目前仍住院中。
疫調指出,家中其他成員也出現呼吸道症狀並接受PCR檢驗,官方將此案列為家庭群聚。疾管署也指出,今年迄今本土百日咳病例累計44例,包含數起家庭群聚與一例延伸至校園的群聚,年齡分布以11至18歲青少年案例比例較高。
百日咳臨床表現與風險
百日咳初期常與普通感冒相似,可能僅有流鼻水、輕微咳嗽;一至二週後可能出現典型的陣發性咳嗽,伴隨嘔吐或呼吸中斷,嬰幼兒與未接種者風險較高。嚴重個案可能出現肺炎、神經系統併發症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況,需要緊急醫療處置。
檢驗與治療重點
確診通常以分子檢測(例如PCR)為主,臨床評估包括觀察呼吸困難、血氧狀態與是否出現脫水或營養攝取不良。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住院監護、呼吸支持與抗生素治療,醫療團隊會依病情調整處置。若懷疑感染,及早就醫以便評估與必要檢驗很重要。
預防與就醫建議
行政機關說明,常規公費疫苗接種時程包含幼兒期的數劑加強劑,能降低發病與嚴重度。由於新生兒在出生後尚未完成初次疫苗接種,疾管署建議孕婦在懷孕第28至36週期間自費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以透過母體抗體提供新生兒初期保護。
對一般家庭而言,若家中有嬰幼兒或免疫尚未完成者,應特別留意連續性或陣發性咳嗽、呼吸急促或餵食困難等警訊,並在出現疑似症狀時儘速就醫檢查。醫療評估後,醫師會提供是否需要隔離、檢驗或藥物治療的建議。
本案指標個案曾接受插管與抗生素治療,住院期間從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但仍需持續呼吸監護。整體疫情與個案處置顯示,對於嬰幼兒的防護、及早檢測與適時就醫是降低嚴重後果的關鍵。
重點回顧
本文彙整近期家庭群聚百日咳事件與疫調要點,說明症狀、檢驗與孕期接種等防護建議,並提醒資訊來源有限需以臨床評估為準。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