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防治現況與加害者處遇計畫的挑戰

2025-10-0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家暴防治現況與加害者處遇計畫的挑戰

本文說明家暴加害者常見的背景與風險因子,檢視加害者處遇計畫的執行困境與資源分配議題,並說明何時可尋求專業協助與制度介入。

家暴加害者的共通特徵與風險因子

研究與臨床觀察顯示,家暴加害者在外表上常與一般人無異,但在家庭情境中會對較弱勢成員施暴。常見風險因子包括情緒調適困難、面對挫折缺乏適當因應方式,以及酒精或其他物質成癮問題。

專家指出,當個人遭遇挫折卻無法取得恰當支援或情緒出口時,可能轉向暴力行為;有時傳統性別期待也會影響雙方互動,形成惡性循環。

加害者處遇計畫的目的與內容

加害者處遇計畫旨在透過認知教育、情緒管理、親職指導或戒癮治療等方式,降低再犯風險,並改善家庭互動模式。這類措施可由被害者申請或由法官裁定執行。

雖然處遇計畫無法保證杜絕所有暴力事件,仍被視為搭配保護令等措施的重要補充,對於具可塑性的個案具有干預與改變的可能性。

執行成效與現場困境

統計資料顯示,家暴加害者處遇計畫的裁定率近五年平均約為25%,且近年呈現下降趨勢。另有一部分應執行者因拒絕配合、失聯或工作因素而未完成處遇,亦有被害人撤銷或變更保護令的情形。

在執行面,若加害者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或對課程心生不滿,強制安排的成效會受限;而課程時間、地點與人力配置也會影響實務參與率。

資源分配與地方差異

各縣市開辦處遇計畫的人力與課程安排不盡相同,社工與專職處遇人力在多地明顯不足。部分地區的加害者服務社工數量偏低,致使個管與追蹤工作施行困難。

政策規劃上已有擴增處遇個管與督導補助的規劃,但實務推動仍需兼顧上課時間彈性、交通便利性與個案配合度等面向。

檢查、支援與生活型態調整要點

對於涉入家庭暴力情境的當事人,專業評估通常包含精神健康、物質使用與社會功能的檢視;社工、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可提供評估與轉介。若有酒精或物質成癮問題,結合戒癮治療有助降低暴力風險。

  • 風險識別:注意情緒失控、暴力傾向或物質使用惡化的跡象。
  • 支援管道:社區社工與心理諮商可協助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技巧。
  • 制度介入:保護令與法定處遇計畫為保護被害者與促進加害者改變的制度工具。

在防治策略上,除了維護受暴者安全外,強化加害者的認知與情緒調適能力、提供戒癮與心理治療資源、以及改善地方人力配置,都是降低家庭暴力循環的重要面向。

專欄觀察認為,若要從根本減少家庭暴力,制度面需兼顧保護與治療兩端,並在執行層面提供更具彈性的課程安排與穩定的個管人力,以提升處遇計畫的可及性與成效。

重點回顧

本文指出家暴加害者常與挫折處理與物質使用有關,加害者處遇計畫能降低再犯風險但受限於參與意願與地方資源,政策與執行需同步強化。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