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識別與就醫時機

2025-10-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識別與就醫時機

藥物可能誘發類巴金森氏症,出現手抖、僵硬與動作遲緩等症狀時需警覺。本文說明典型表現、常見高風險藥物類別與就醫溝通要點,協助讀者辨識與判斷就醫時機,並提醒停藥與藥物調整需由專業醫師評估。

個案觀察可作為警示。一位68歲長者原有高血壓,近兩三個月出現步伐變慢、動作僵硬及手部顫抖,家人擔心是巴金森氏症。神經科醫師檢視病史與用藥紀錄後發現病人近期因頭暈使用新藥,懷疑為藥物誘發的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停用該藥物後兩到三週症狀明顯改善。

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是什麼

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是指某些藥物干擾大腦多巴胺傳導,導致與退化性巴金森氏症相似的臨床表現。常見症狀包括靜止性震顫、動作遲緩、肌肉僵硬與步態不穩等。由於臨床表現相近,若未查明病因,容易誤以為是原發性巴金森氏症而延誤正確處置。

哪些藥物屬於高風險群

下列藥物或藥物類別較常被聯想與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相關:

  • 精神科藥物:包括某些抗精神病藥與情緒穩定劑
  • 部分藥物用於止吐或胃腸症狀的藥品
  • 部分鈣離子拮抗類藥物,文獻中有 cinnarizine、flunarizine 與 verapamil 等報告
  • 在少數情況下,某些心血管用藥或免疫抑制劑也可能相關

長者因肝腎代謝與藥物敏感性下降,罹患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相對較高,臨床評估時需特別注意。

服藥期間出現不適時應如何與醫師溝通

預防與處理的關鍵在於醫病雙向溝通。就診時應主動告知所有處方藥、成藥與營養補充品,讓醫師評估藥物相互作用與潛在副作用。若在服藥期間出現手抖、僵硬或動作變慢等異常,應儘速回診檢查,避免自行停藥或任意調整劑量。

臨床上若懷疑藥物誘發,醫師可能評估調整或停用可疑藥物並觀察症狀變化。部分病人停藥後症狀可改善,但若停藥延遲或處置不當,少數情況下可能留下長期變化,因此早期辨識與追蹤很重要。

何時需要進一步神經科評估

當症狀在停用疑似藥物後未見明顯改善,或症狀進展迅速且伴有其他神經學異常時,建議由神經內科進行完整評估,包括病史、用藥檢視與必要的臨床檢查,以釐清診斷並協助後續處置。診斷過程強調系統性評估,而非單靠症狀對照。

面對可能的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家庭成員與醫療團隊的良好溝通有助於早期發現與安全調整藥物。若您或家人在服藥期間出現手抖、僵硬或動作變化,建議主動與醫師討論用藥風險與追蹤計畫,以便及早採取適切的處理。

重點回顧

藥物可能誘發類巴金森氏症,及早辨識與與醫師討論用藥可改善症狀但仍有個別差異與持續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