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藥趨勢與因應 47項藥品擬退出台灣的影響

2025-10-1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缺藥趨勢與因應 47項藥品擬退出台灣的影響

今年有多達47項藥品提出退出台灣市場,主管機關與健保單位正在強化通報與供應調控機制,並推動在地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製造,以降低短缺風險與保障民眾用藥穩定。

事件概況與現有供應情形

主管機關統計指出,今年截至第三季已有47項藥品申報退出市場。當中多數為已上市多年的藥物,國內通常有學名藥可作為替代。唯有一款用於器官移植的抗排斥藥物由藥廠停產,現有庫存估計可供應至次年底,衛福部擬啟動專案進口以維持短期供應。

主管機關的管制與通報措施

食藥署正在研擬退場通報與缺藥期間的統一調控機制,規劃要求藥廠在退出前提前通報,以便在供應緊張時段由主管機關協調分配,減少搶購與囤貨現象。為因應藥品短缺,健保署已與食藥署建立單一窗口對接,透過藥品供應通報平台共享資訊並討論因應策略。

價格與產業支持措施

政府亦透過政策與財務支持強化供應鏈韌性,包括注入保險基金資源以穩定產業、鼓勵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在地生產,並提供核價優惠或價格保障,對於列為必要藥品且同分組具國內製造項目的情形,當年度藥價將維持穩定,並開放廠商依既有機制反映成本調整請求。

對醫療院所與民眾的實務建議

  • 醫療院所可透過與藥局協調提前掌握供應通報資訊,評估替代用藥並規劃備援來源。
  • 民眾在醫師指示下使用替代藥或調整處方,避免未經專業諮詢自行更換或囤積藥品,以免影響治療效果或造成供應緊張。
  • 若懷疑個人長期服藥可能受影響,建議向主治醫師或藥師討論用藥選項與就醫時機,不宜延誤就醫或自行停藥。

監管挑戰與未來觀察重點

藥品短缺涉及國際供應鏈、廠商生產決策與市場結構等複合因素。未來應觀察通報制度的執行細節、專案進口的時效性以及在地生產政策能否有效提升關鍵藥品可近性。此外,如何在緊急時期進行透明且公平的分配,以及避免民眾過度囤貨,將是監管上的重要課題。

整體而言,主管機關已提出多項應對與預防措施,短期以專案進口與通報協調為主,長期則著重於鼓勵在地製造與健全價格機制,以維持藥品供應穩定並降低對進口的脆弱性。

重點回顧

政府面對47項藥品擬退出市場,採取專案進口、提前通報與鼓勵在地學名藥等措施,短期穩定供應、長期提升產能仍具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