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指腸癌在臨床上屬於罕見疾病,但一旦發生,若能及早診斷與治療,存活率仍有提升空間。近期,有女星因腹部不適經診察後確診十二指腸癌,並接受手術治療,讓大眾重新關注消化道癌症的早期預防與篩檢。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十二指腸癌的成因、診斷、治療選擇以及生活照護建議,為讀者提供完整的健康資訊。
十二指腸癌是什麼?發生率與危險因子分析
十二指腸位於胃的下方,形狀似C字,長度約20公分,正因其位置接近十二根手指並排的長度而得名。這段腸道主要負責食物的消化分解與養分吸收。然而,十二指腸惡性腫瘤的發生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並且相較於其他消化道癌症,臨床上較為少見。內視鏡專科醫師指出,此疾病的發生率約為胃癌的1%,且多因與胰臟、膽道疾病相關,特別是在靠近胰臟壺腹部的第二段。

(資料來源:醫學知識庫)
十二指腸癌的症狀與早期篩檢指標
由於十二指腸癌在早期多未表現明顯症狀,常造成病人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臨床常見的症狀包括上腹部不適、貧血(由於腫瘤經血管出血)、体重減輕、疲憊感甚至黑便。此外,若癌症侵及壺腹部,可能會引發黃疸或胰臟炎,出現皮膚及眼白變黃的狀況。醫師提醒,腹痛多為上腹或中腹位置,類似胃潰瘍,但持續與加重則須警覺可能的消化道惡性腫瘤。
重要的預防與篩檢措施
推薦定期進行胃鏡篩檢,尤其是有慢性胃腸不適、家族病史或飲食習慣不良者,以提前檢測消化道癌症。對於出現吞嚥疼痛、食慾減退或體重顯著下降者,應立即就醫並進一步檢查胃腸造影或內視鏡,以早期發現潛藏的腫瘤,提升治癒機率。
手術治療選擇——微創與傳統相較與最新技術應用
若診斷為十二指腸癌,醫師會根據腫瘤深度與位置制定手術策略。淺層腫瘤可運用內視鏡刮除,但若腫瘤已深達黏膜下層,則需進行較為複雜的手術。例如,蕭淑慎接受的手術,是這次範圍較大的「惠普氏手術」,此手術涉及切除胰頭、十二指腸、膽囊與部分胃腸道組織,屬於目前最複雜的消化系統手術之一。傳統開刀方式具較高的風險,但隨著腹腔鏡與達文西微創技術的推廣,對於腫瘤較小且未侵犯大血管的患者,可以選擇微創手術,縮短恢復期。
最新微創技術與手術效果
微創手術不僅降低傷口大小與出血風險,且住院時間較短,復原速度較快。醫師建議,當腫瘤徵兆出現或影像檢查確認後,早期手術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目前,醫學界正持續研究微創技術在複雜消化道腫瘤中的應用,以期提高手術成功率並降低術後併發症。
十二指腸癌的預後與生活照護建議
根據不同癌細胞組織類型與分期,十二指腸癌的五年存活率差異較大。胰臟、膽管及十二指腸癌的預後相對較差,五年存活率約為10%,而位於壺腹部的癌症則較佳,約40%。
出院後飲食與復養重點
手術後,患者應注意飲食調整,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炸、辛辣或過於油膩的食物,例如牛排、麻辣火鍋等,以降低腸胃負擔。建議採用流質、軟飯或粥類,並細嚼慢嚥,少量多餐有助於身體恢復。通常術後一個月至兩個月,體力較為虛弱,建議充分休息與適度活動,逐步恢復日常生活。
不要忽視消化道異常症狀的警示
儘管十二指腸癌在發生率中較低,但透過胃鏡篩檢可以早期發現胃癌及食道癌等消化道惡性疾病。若伴有吞嚥困難、持續上腹部不適或近期體重下降超過3公斤,建議立即就診,進一步檢查確診。早期治療不僅提升存活機會,也能改善生活品質。
此外,十二指腸潰瘍多為良性,經藥物控制後,多數病例不會轉變為腫瘤。但若有長期反覆症狀或惡化,仍應謹慎追蹤與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