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年長女性在公費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後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早期大腸癌並以微創手術切除。本文說明檢查流程、風險提示與就醫時機,提供篩檢與後續處理的實務參考。
個案經過與檢查流程
本案為63歲女性陪同家人做低劑量肺部斷層時順帶領取糞便篩檢管,回家檢體送驗後糞便潛血為陽性。回診後醫師安排大腸鏡檢查,在乙狀結腸發現可疑病灶並進行切片,病理顯示為腺癌。
在確診後,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討論治療選項,最終選擇機器手臂輔助的微創切除,術中經自然孔取出病灶,術後恢復順利並順利出院。
糞便潛血檢查在大腸癌篩檢中的角色
糞便潛血是常見的非侵入性篩檢工具,目的是辨識出需要進一步大腸鏡檢查的高風險族群。檢查陽性並不等於確診癌症,但可幫助及早發現需要介入的病變,例如息肉或早期腫瘤。
現行補助政策已將檢查年齡推早,目的在於提升早期發現機會。對於高危險族群或有家族病史者,醫師通常會建議更密集的追蹤與檢查。
大腸鏡檢查與微創治療選項
大腸鏡可直接觀察腸內病變並進行切片或同時切除息肉。若病變確診為癌症,手術範圍會依病灶位置與病理分期決定。
微創手術包含腹腔鏡或達文西機器人輔助兩種常見方式,目標是以較小的切口完成切除與腸道重建,減少術後疼痛與恢復時間。選擇何種方式需由醫療團隊與病人共同評估。
風險因子與何時就醫
年齡增加與腸道息肉為主要風險因子之一,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或不明貧血時應儘速就醫評估。糞便潛血陽性者應依醫師建議安排進一步檢查,不建議延誤追蹤。
同時,篩檢並非適合所有情況,對於有既往手術或特殊疾病的個案,醫師會針對個別風險做出檢查安排。
本文以新聞報導角度呈現個案流程與篩檢意義,提醒讀者以醫療專業建議為準,並在有症狀或檢查異常時主動與醫療團隊討論下一步安排。
重點回顧
糞便潛血可作為篩檢工具協助發現需進一步大腸鏡檢查的個案,早期發現可擴大治療選擇但仍需醫師評估與個別化處理,篩檢與追蹤均有其限制與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