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高齡人口與失智症負擔增加,北榮團隊提出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處理系統,透過影像分格與定量判讀,旨在提高早期類澱粉蛋白堆積的偵測率,協助醫師在臨床評估時取得更細緻的影像資訊。
高齡人口與失智症的檢測需求
台灣65歲以上人口持續增加,失智症為常見的高齡健康議題,阿茲海默症在失智症中佔比顯著。臨床上為判斷是否有類澱粉蛋白堆積,會使用能與蛋白結合的放射性藥物進行正子造影檢查,但以肉眼判讀時,較難找出早期或輕微的沉積情形。
正子造影肉眼判讀的限制
目前常態的影像判讀能明確區分明顯陽性與陰性,但對於起始階段的類澱粉蛋白沉積,影像變化較小,不易被人工觀察辨識。這類情況若未提前察覺,可能影響後續臨床判斷與追蹤策略的規劃。
系統如何以影像分格提高偵測敏感度
北榮團隊提出的處理系統將大腦影像切成小格子,獨立計算每格的藥物攝取強度,並與白質內的最高攝取體素做相對比對。當灰質區域的攝取強度超過預設比例時,系統會以醒目方式標示出疑似沉積的區域,協助醫師定位與量化分布。
臨床應用的可能價值與限制
該系統目標在於補強影像判讀的客觀性,有助於發現肉眼不易察覺的輕微類澱粉蛋白堆積,進而為病史、神經心理評估與其他檢查結果提供影像層面的參考。系統目前已取得專利,顯示技術成熟度已達一定階段,但何時納入常規臨床應用仍需進一步驗證與流程整合。
誰可能受益與使用情境
此類影像處理工具主要適用於有疑似認知功能改變或需評估類澱粉蛋白沉積的個案,能為醫師在臨床判讀時提供補充資訊。應注意,影像結果僅為診斷的參考之一,需與臨床評估整合判斷。
發展與臨床上路的考量
從技術面到臨床導入需要考量包含系統驗證、醫療流程配套、醫師教育與影像標準化等面向。即便工具可提升影像偵測的敏感度,也須透過臨床試驗或多中心驗證來評估其對臨床決策與病患照護的實際貢獻。
北榮團隊表示希望藉由影像處理技術補足現有判讀盲點,促進早期識別與後續醫療評估的完整性;相關技術已申請專利,臨床導入時間將視後續驗證與整合進度而定。
重點回顧
報導聚焦於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的影像處理創新,透過分格與定量判讀提升微量堆積偵測,能為臨床評估提供額外資訊,但仍須進一步驗證與系統化整合。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