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早期徵兆與AI輔助診斷技術提高存活率

2025-07-3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胰臟癌早期徵兆與AI輔助診斷技術提高存活率

胰臟癌素有「癌王」之稱,因其高死亡率及診斷難度,是醫學界長期面對的挑戰。根據最新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500至3000例胰臟癌患者,僅有少數能在早期被診斷出來。而早期胰臟癌通常缺乏明顯症狀,造成診斷困難,導致大部分病患已處於中晚期,存活率極低。近年來,醫療研究引入人工智慧(AI)輔助技術,為胰臟癌的早期篩檢與診斷帶來新突破,使患者有更多存活的希望。

胰臟癌的關鍵徵兆與早期警訊

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及突然糖尿病

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強調,體重突然下降及50歲以上不明原因的糖尿病是胰臟癌的重要預警信號。胰臟腫瘤會分泌異常物質,影響代謝,導致營養流失與血糖異常。特別是在沒有任何家族史或明顯誘因的情況下,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及突然高血糖,應引起高度重視,儘速就醫檢查。

腹部悶痛或背部轉移徵象

胰臟癌的早期多無特殊症狀,但患者若經歷飯後腹部悶痛、背部疼痛加重,或夜間腹痛,可能提示腫瘤已侵犯神經或血管。此外,胰臟頭部腫瘤引起的阻塞可導致黃疸,成為早期發現的線索。由於早期腫瘤體積較小,症狀不明顯,請勿輕忽任何異常身體訊號。

胰臟癌的診斷與檢查方法

傳統檢查工具的局限性

目前常用的胰臟癌篩檢方式包括腹部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掃描(CT),但因胰臟位置較深,受到腸氣影響,影像判讀困難,小腫瘤易被漏掉。這些工具在早期篩查上的敏感度有限,導致許多患者直到腫瘤長大或出現明顯症狀才被診斷。

內視鏡超音波的突破應用

內視鏡超音波(EUS)是目前最具敏感度的胰臟癌診斷工具。利用配有超音波探頭的內視鏡,從口腔經胃或十二指腸進入,對胰臟進行詳細的內部影像評估。這項技術能偵測到直徑僅數毫米的腫瘤,尤其適用於疑似早期胰臟癌的患者。儘管屬於侵入性檢查,但其精準度遠高於傳統影像技術,是確診的金標準。

血液腫瘤標記的輔助角色

血液檢查中的CA19-9腫瘤標記常用於風險評估,但其準確度仍有限。CA19-9值僅在晚期胰臟癌才較明顯升高,且其它非惡性疾病或腫瘤類型也會影響數值,故僅能作為參考依據。綜合影像與血液檢查才能提升診斷準確率。

AI技術提升胰臟癌早期診斷能力

台大醫院AI輔助判讀工具的研發

為突破傳統檢查的侷限,台灣台大醫學團隊與技術實驗室合作,開發出名為「助胰見」的AI輔助檢查系統。這款系統以大數據訓練模型,能在短短一分鐘內判讀電腦斷層影像,偵測出微小胰臟腫瘤。臨床驗證顯示,這套AI模組在資料正確率高達92%,能有效輔助醫師發現早期腫瘤,提升前期診斷準確性。

在臨床應用中的突破

助胰見系統與台灣健保資料合作,驗證正確率超過91.1%。研究指出,傳統醫師判讀小於2公分胰臟腫瘤的敏感度約為60%,而AI判讀準確率已有大幅提升,達到85%。專家預計,隨著技術進步,這將成為胰臟癌篩查的重要工具,有助於提前發現病患,爭取治療時機,挽救更多生命。

未來展望及臨床前景

目前,台大正申請相關醫療器材許可,期望能快速進入臨床應用層面。AI判讀的快速、高精度,一方面減輕醫師判讀負擔,另一方面也為全民篩查提供新的可能性。未來,配合定期電腦斷層檢查,不但能及早預警胰臟癌,也可能降低由胰臟癌引起的死亡率。

胰臟癌的治療與存活機會

手術與藥物的不同選擇

胰臟癌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切除與化療。現階段,手術仍是唯一有可能根治的方式,尤其在腫瘤腺體局限於胰臟,或未侵犯周圍血管時,手術能有效延長生命。然而,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於晚期,術後仍有較高比例的復發機率。醫師提醒,積極配合醫療團隊的建議,接受化療和放療,有助於延長存活時間並改善生活品質。

持續努力的治療意義

即使某些患者屬於晚期,也建議不要放棄治療機會。現代的化療藥物副作用已大幅降低,且多為門診治療,大大提升患者的接受度。醫學界持續研究新型療法,希望能改善胰臟癌的預後狀況,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結合多重策略提升胰臟癌的治療成效

加強篩查與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由於胰臟癌在早期幾乎無明顯症狀,定期篩查尤為重要。利用AI提升影像判讀的準確率,加上血液標記和臨床徵象的綜合判斷,可以早日發現病變,進行治療,挽救更多生命。此外,醫師也建議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史或慢性胰臟炎患者,應特別留意身體異常,及早接受檢查。

隨著科技進步,胰臟癌的診斷與治療方式將更加多元化,未來或許能改變這一曾讓人聞之色變的癌症的預後與存活率。醫界的努力與創新,帶來希望,也提醒我們重視自身健康,提前警覺潛藏風險。

這場醫學科技的革新,或許就是對抗胰臟癌的關鍵一步,讓早期發現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唯有持續追蹤最前沿的醫療技術,才能真正在抗癌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與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