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影響下的心肌梗塞就醫延遲現象分析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心臟疾病患者選擇延後就醫,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的救治時間延長。根據專家指出,台灣在2020年上半年,從症狀發生到送醫的平均時間較疫情前增加約40分鐘,從142分鐘提升到180分鐘,此風險增加對患者的生存率造成嚴重威脅。由於民眾害怕感染新冠病毒,多數是在病情已十分嚴重或危及生命時才決定就醫,增加了心臟病發作的危險程度。
保護心臟健康的三大基本策略
- 規律用藥,避免自行停藥或減藥: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高危族群,應按照醫師指示定時服藥,並利用遠端醫療服務確保治療連續性。避免自行調整用藥劑量,以免造成血壓、血脂或血糖控制失衡,進而引發心肌梗塞。
- 備妥就醫卡片,便於緊急救援:建議攜帶個人健康資料卡片,記錄慢性疾病史、用藥資訊與就醫醫院。當緊急狀況發生時,119救護人員能根據這些資訊迅速做出判斷,並安排最適合的醫療資源,提高搶救成功率。
- 第一時間呼叫救護車,避免自行就醫: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呼吸困難、冒冷汗,應立即撥打119,切勿自行開車前往醫院。救護車除了配備專業醫療設備,還能在途中進行初步急救,有效延長生存機會。
辨識心肌梗塞:關鍵症狀與非典型表現
典型症狀,應立即就醫
專家表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包括持續性胸悶、刺痛感,像是有壓迫感或重物壓在胸口,伴隨呼吸急促與冷汗。流汗通常為全身大粒汗或細汗,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難與疲憊感。這些症狀若超過30分鐘,建議立刻就醫,不可掉以輕心,以免延誤救治時機。
非典型症狀警示,切勿忽視
部分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或老年人,可能出現非典型症狀,例如下巴疼痛、背部不適、噁心或消化不良。心律不整或胸悶伴喘,亦可能是心臟出問題的前兆。醫師提醒,症狀的轉移或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都是心肌梗塞的重要警訊,應立即就醫檢查。
疫情期間如何有效預防心肌梗塞的發生與復發
疫情期間,許多慢性病患者的就診率下降,血壓、血脂與血糖控制不理想,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醫護專家強調,持續遵守醫囑,規律服藥,以及保持健康飲食與適當運動,是預防心肌梗塞的基礎措施。此外,利用線上視訊門診或外配藥服務,能有效避免醫療中斷,降低疾病惡化的可能性。特別是曾經有心肌梗塞史的患者,更應常規追蹤健康狀況,並積極控制所有相關風險因素。
專業建議:心肌梗塞的搶救黃金時刻與早期警示
專家指出,心肌梗塞的存亡關鍵在於時間的掌握。每拖延30分鐘,死亡率就會增加7.5%。因此,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應立即呼叫救護車,讓專業救援團隊在途中即進行搶救。由於疫情使得院前快篩 流程拖延30分鐘以上,民眾應更加重視迅速求救的重要性。準備健康就醫卡、及早辨識症狀,都是降低致命風險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