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的早期篩檢與微創治療進展,掌握新趨勢

2025-08-0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肺結節的早期篩檢與微創治療進展,掌握新趨勢

肺結節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技術正日益提升,成為肺癌預防與控制的重要策略。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進行早期篩檢已成為檢測肺癌的關鍵工具。這不僅能提高早期發現率,也能顯著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本文將探討最新肺結節篩檢與微創治療技術的應用,協助高風險族群掌握預防肺癌的最佳時機。

提升肺癌早期診斷率,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備受矚目

肺癌在台灣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每年因肺癌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一萬三千人,遠高於肝癌與大腸癌。而早期肺癌的最大挑戰在於缺乏明顯症狀,使得大多數在晚期才發現,已喪失最佳治療時機。近年來,越來越多專家推薦採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作為高風險族群的篩檢工具,能有效捕捉早期微小的肺部結節。根據全球多項臨床研究,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的患者,其五年存活率較傳統胸部X光提高20%。此外,在歐洲針對抽煙族群的臨床試驗也顯示,進行定期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可以增加十年存活率26%,讓高危險族群多出三至五年的生存機會。

高危族群篩檢,早期發現肺結節打下基礎

肺癌的早期篩檢,尤其對於50歲以上有長期吸菸史或曾有肺部疾病病史的人士,有著重要的預防意義。醫師建議,肺癌高風險族群如長期吸菸者、家族中曾有人患肺癌、曾罹患肺結核或慢性支氣管炎,以及常接觸油煙的工作者,都應該接受定期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以便早期識別微小肺結節,並進行監測或進一步診斷。如此一來,能在結節尚為良性或可治療範圍內時,就進行適當的治療。

從肺結節到精準診斷,影像與組織切片的運用新趨勢

肺結節的檢測結果需經過專業評估才能判斷是否為惡性腫瘤。約三分之一經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的高危族群中,僅有1%至2%被診斷為肺癌。多數肺結節來源於過去呼吸道感染或發炎所留的痕跡。對於直徑0.5公分以下的結節,則多以追蹤觀察為主;0.5-1.0公分則建議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而大於1.0公分,尤其若呈毛玻璃狀或不規則外形,則須進一步進行穿刺組織檢查或手術切除。

微創技術提升診斷效率,支氣管內視鏡逐步普及

進入21世紀後,肺結節的微創診斷技術有了更大突破。除了傳統的經皮穿刺切片外,支氣管內視鏡結合電磁導航系統,已成為精確定位肺部微小結節的重要方法。此技術仿如導航系統般,能準確找到深層支氣管內的腫瘤,即使是細小的結節,也能進行高準確度的組織採樣。當檢體確診為惡性腫瘤後,醫師還可以立即在同一環境下進行治療,如微波消融、激光或冷凍術,有效縮短診療時間與傷害。

結合多元微創手段,打造一站式肺癌診療新格局

肺結節的診斷與治療已朝多元整合的方向發展。以台大醫院的先進複合手術室為例,設置了結合電腦影像導引與電磁導航的診療平台,使得在確定腫瘤為惡性時,可以進行即時切除或消融處理,降低患者痛苦與併發症風險。此外,最新的微波、雷射、冷凍等非侵入性療法,皆能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擬定個人化治療計畫。未來趨勢更是在結合混合手術室與經支氣管微波消融技術,提供一站式診斷與治療的新選擇,既降低傷害,又能快速控制肺癌,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預後。

專家預期,隨著醫療科技持續進步,肺癌的微創治療將成為主流。尤其對於腫瘤較小、靠近外圍的病患,未來可由支氣管定位作為診斷並同步進行治療,避免傳統開刀來帶來的住院時長與復原期,讓肺癌患者更早獲得有效救治。

透過科技的持續精進,我們期待未來肺癌的預防、篩檢與治療能更加便捷與安全,為民眾帶來更穩定的生命保障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