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藝人蔡頭驚傳肝癌離世,肝癌早期徵兆與防範提示

2025-08-2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資深藝人蔡頭驚傳肝癌離世,肝癌早期徵兆與防範提示

近日,71歲的知名演藝圈資深藝人蔡頭(藝名)傳出因肝臟癌症離世的消息,震驚社會。他去年被曝光罹患肝癌並住院治療,卻在近期得知已於上月底過世。這起事件再次提醒人們,肝癌多半在晚期才被發現,死訊令人扼腕。肝癌的潛伏期長、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在身體出現異常時,病情已經十分嚴重。本文將探討肝臟腫瘤的早期徵兆、危險族群以及預防措施,幫助民眾及早察覺肝癌狀況。

肝癌的早期徵兆與診斷困難

肝臟由於神經分布較少,且神經末稍多集中在表面,當肝臟內部長出腫瘤時,幾乎不會產生疼痛感,也不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這使得肝癌在早期階段經常處於「無聲」的狀態,直到腫瘤逐漸增大或官腔被壓迫,才會出現腹脹、黃疸、食慾下降或身體不適等症狀。臨床醫師高嘉宏指出,除非腫瘤生長在膽管附近,造成黃疸,否則早期肝癌難以被及時察覺。

肝癌的晚期徵兆或易發現的症狀

當腫瘤達到五公分以上、逐漸擴展時,可能引起腹部疼痛、明顯的體重減輕及食慾不振。有些患者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例如發燒、全身乏力、頭暈、且伴隨右上腹不適。此外,肝硬化相關的併發症如腹水、下肢水腫或食道靜脈瘤,也暗示著病情已進入晚期,治療難度較高。

肝臟腫瘤的危險族群與預防措施

肝癌的主要誘發因素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B型肝炎與C型肝炎)、肝硬化及脂肪肝等。由於長期感染B肝病毒或C肝病毒,常會引起肝臟慢性炎症,進而形成肝硬化,最終可能演變成肝癌。根據統計,台灣大多數肝癌患者都屬於這兩大病毒感染族群。除病毒感染外,黃麴毒素的攝取、長期過度飲酒、肥胖引起的脂肪肝也都能增加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

高危險族群包括B肝帶原者、C型肝炎感染者以及肝硬化患者,還有家族有肝癌病史者。為降低發病機率,建議這些族群定期進行肝臟血液篩檢與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腫瘤,有效提高存活率。

遲發診斷的風險與肝癌轉移問題

肝癌通常在診斷較晚時才意識到,主要原因在於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轉移亦可能在未出現明顯症狀下進行。常見的肝癌轉移包括肝內轉移(例如左、右肝的腫瘤擴散)及肝外轉移(常見於肺、骨骼與淋巴結)。轉移部位的不同,症狀亦不同,例如轉移到骨頭可能引起骨痛,肺部則可能出現咳嗽或呼吸困難,因此一旦身體出現異常,應立即就醫檢查,不可自行診斷。

肝癌的病因與高危險階段

肝癌的形成過程可描述為「肝病三部曲」:由慢性肝炎演變成肝硬化,最終可能轉變成肝癌。台灣B型肝炎病毒(HBV)及C型肝炎病毒(HCV)是主要的致病因子,每年有約60~70%的肝癌患者由B肝引起,另20~30%由C肝所致。高危險族群包括病毒帶原、肝硬化患者及家族史者,定期篩檢能有效早期發現,提升治療成功率。

預防肝癌的關鍵措施

除了儘早察覺症狀外,重要的是進行定期肝功能篩檢,尤其是高危險族群。肝炎疫苗接種、改善生活習慣、戒酒、控制肥胖,皆為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發生的有效策略。此外,避免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亦是預防的重要措施之一。醫學研究也證實,早期控制病毒感染,有助於減少肝癌的發生率。

結語

肝癌的高死亡率,主因在於多在晚期才診斷出來。為提高存活率,及早篩檢及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變得尤為重要。身為高危險群的民眾,更應重視定期健康檢查,避免過晚而喪失寶貴的治療時機。肝臟的健康,值得每個人用心守護。

有意深入了解肝臟健康與肝癌預防措施的人士,建議持續關注專業訊息,並定期安排醫療檢查,提前掌握身體狀況,才能在疾病尚伏底、水中找到早期曙光。

本文由醫療專家解讀肝臟疾病的自我警訊與照護建議,希望成為您的健康守門人。維護肝臟健康,從每個細節做起,早期預防勝於治療的黃金策略,讓我們共同攜手,守住生命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