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科病毒11型社區活動上升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風險被提醒

2025-09-16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伊科病毒11型社區活動上升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風險被提醒

近期監測顯示伊科病毒11型在社區持續活動,出現新生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本文說明病例特徵、常見警示症狀、監測情況與防護重點,提供家長與照護者判讀風險與就醫時機的參考資訊。

病例概況

衛生單位通報一例未滿月的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嬰兒住院期間出現低體溫、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下降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表現,後續並出現癲癇、凝血功能異常、顱內出血與心臟收縮功能受損,經加護治療仍不幸離世。檢驗結果顯示感染伊科病毒11型。

腸病毒監測與高風險族群

疾病監測資料指出,社區腸病毒活動呈現上升趨勢,伊科病毒11型與其他克沙奇病毒在檢出樣本中占比顯著。現階段被列為重症高風險族群者包括新生兒與五歲以下嬰幼童,特別是早期症狀進展快速者需提高警覺。

臨床徵兆與就醫時機

新生兒與幼童感染腸病毒時可能出現發燒或低體溫、活力不佳、吃奶量減少、嘔吐、呼吸或循環不穩等情形。若出現嗜睡、意識改變、四肢無力、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過快等警示徵兆,應儘速就醫評估,以免病程惡化。

預防與照護重點

  • 照護人員與家長應強化手部衛生,特別在「吃東西前、與嬰兒接觸前、擤鼻涕後、如廁後、就醫前後」等時機以肥皂或洗手液徹底清潔雙手。
  • 若孕產婦或同住家人於分娩前兩週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疑似症狀,醫療機構應主動詢問並評估潛在感染風險,必要時給予適當檢查與管理。
  • 托育機構、產後護理場所與嬰兒室應落實訪客管理與感染控制措施,避免有症狀者接觸新生兒與高風險嬰幼兒。
  • 生病時建議讓嬰幼兒在家休息並觀察病情變化,確保有需要時能迅速取得醫療評估。

監測數據與公共衛生提醒

官方監測近四週檢驗顯示社區以克沙奇A16為多,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與克沙奇A6型;累計報告的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達十多例,死亡案例亦包括新生兒群。衛生單位評估在學校開學後,腸病毒傳播風險可能增高,呼籲照護單位與家長維持警覺並落實防護。

新聞報導與衛生單位的通報提醒皆指向相同重點:新生兒與幼童的症狀可能進展快速,照護者在日常衛生、訪客管理與早期就醫判斷上應更加謹慎,以降低重症風險。

重點回顧

伊科病毒11型在社區持續活動,已出現新生兒重症病例;家長與照護單位可透過強化手部衛生、訪客管理與注意警示症狀,及早辨識病情並獲得醫療評估。監測仍需持續以掌握流行變化與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