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管監測顯示社區伊科病毒11型持續活動,本文報導一例新生兒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說明臨床表現、監測趨勢及孕產婦與照護機構的預防要點,以協助公眾辨識警訊並了解就醫時機。
個案概況與臨床表現
本案為北部未滿月男嬰,出生後第七天出現低體溫而至急診就醫。臨床檢查發現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與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徵候,收治加護病房後症狀未改善,次日病逝。後續檢驗結果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並併發重症。
近期監測趨勢與流行病毒株
疾管監測資料顯示門急診就診人次近期呈緩升趨勢,上週門急診就診為8,313人次,較前週上升約6.8%。近四週實驗室監測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與克沙奇A6型。由於伊科病毒11型在社區持續活動,且出現新生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當前評估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仍須維持高度注意。
新生兒與幼童的可能警訊
本次個案所呈現之重症徵候包括黃疸、肝功能異常、血小板減少及代謝性酸中毒,並伴隨敗血症樣表現。一般上,家長與照護者若發現嬰幼兒出現下列情形,應儘速就醫並向醫療人員說明接觸史與家中症狀:
- 體溫異常或無法維持正常體溫
- 進食困難或嗜睡、反應減少
- 黃疸或皮膚、黏膜異常出血傾向
- 持續嘔吐或腹瀉併有脫水跡象
孕產婦與照護機構應採取的防護措施
疾管單位建議孕婦在產前盡量避免出入人多擁擠或通風不良處所,避免接觸有疑似症狀者。若產前14天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以利醫療院所評估與後續處置。
醫療院所與托育相關場所應加強詢問孕產婦分娩前14天及同住家人是否有疑似症狀,並落實訪客管理與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嬰幼兒暴露風險。教托育機構與家長亦應強化個人衛生教育,特別強調正確洗手在以下五個時機的重要性
- 吃東西前
- 與小寶寶接觸前
- 擤鼻涕後
- 如廁後
- 看病前後
全國病例累計與提醒
截至目前資料顯示,本年已累計1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包含8例死亡;其中新生兒腸病毒併發重症累計13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並有7例死亡。鑑於學校開學與托育活動增加可能提升傳播風險,家長、教托育及醫療照護機構應持續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落實防護措施。
面對社區病毒株變動與新生兒重症風險持續的情況,醫療與公共衛生單位強調監測、早期辨識與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家長在日常照護上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並在出現疑似症狀時及早求助,可協助降低嚴重後果風險。
重點回顧
本文整理新生兒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的重症個案與社區監測情勢,說明臨床警訊與孕產婦及照護機構的預防要點,並提醒感染控制仍存在不確定性需持續關注。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