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停止後重生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享葉克膜搶救經驗

2025-10-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心跳停止後重生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享葉克膜搶救經驗

一名52歲義消在急性心肌梗塞後於急診發生心跳停止,經到院緊急CPR、電擊與葉克膜支持恢復循環,出院後返院與醫療團隊團聚,分享復甦歷程並討論急救流程與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個案回顧

一位52歲男性義消在出現胸痛、冒冷汗與手腳麻木時請求同伴撥打119就醫。抵達醫院後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急診期間發生突發性心律不整而心跳停止。醫療團隊立即施以心肺復甦術(CPR)、電擊與其他急救措施,並啟動葉克膜(體外膜氧合)支持,最終恢復循環並留院治療。

患者表示曾經「心跳停止44分鐘」,醒來後在數週內經歷了短暫的迷糊與夢境式記憶,出院後回到醫院參加醫療團聚,向所有參與搶救的醫療與救護人員表達感謝,強調「現在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急救流程與葉克膜的角色

當發生院前或到院時的心跳停止,立即的高品質CPR與及時電擊是維持病人有限循環與腦部灌流的關鍵。對於傳統急救措施無法迅速恢復有效循環的個案,醫療團隊可能考慮以葉克膜作為短期循環與氧合支持,等待心臟功能恢復或進一步處置。

本案也突顯了緊急救護系統與醫院端的緊密接力對存活率的影響。地方救護與醫院的快速通報與協調,可讓急救程序迅速啟動,增加病人獲得持續治療的機會。

常見症狀與風險族群

急性心肌梗塞常見表現包括胸痛或胸悶、出汗、噁心、呼吸困難或手腳麻木等。突發心律不整可能導致意識喪失或心跳停止。中年或高齡者、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或具心血管危險因子者較需留意。

一般認為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子包含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與肥胖等,這些因子會提高冠狀動脈阻塞與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

檢查與生活型態要點

疑似心肌梗塞的患者通常需進行心電圖、血液心肌酵素檢測與影像學檢查以評估心肌受損與血流情況。治療與後續追蹤由臨床醫師依病情安排,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性處置或其他支持性治療。

在生活型態方面,維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戒菸、控制體重與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的常見建議;但具體檢查與治療策略應由醫療專業人員評估後提供。

何時應立即就醫

出現持續性胸痛、劇烈胸悶、呼吸困難、突發性虛弱或失去意識等情況,應立即撥打緊急救援電話求助。院前基本救命措施(如旁人立即施行CPR)與快速送醫,是提升院內成功救治機會的重要環節。

地方救護單位與醫院合作的成效可見於存活率的提升;當地急救成功率的變化也常被用來評估整體急救體系的運作與成效。

在醫療現場,個案與團隊的互動常提供彼此回饋與鼓舞。面對突發的生命危機,跨領域協作、良好的急救訓練與快速通報流程,都是提高存活機會與改善預後的重要元素。

重點回顧

一名52歲義消因急性心肌梗塞於急診發生心跳停止,經由到院即時CPR、電擊與葉克膜支持恢復循環。事件示範院前救護與醫院快速接力的重要性,能提升救治機會;不過後續功能恢復與長期風險仍需專業追蹤與個別化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