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使用防疫隔板的有效性與加強防護措施專家分析

2025-07-0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餐飲使用防疫隔板的有效性與加強防護措施專家分析

在新冠疫情期間,許多餐廳為了遏止飛沫傳播,陸續增加隔板設置,試圖提升用餐場所的防疫效果。實際上,這些隔板究竟有多少實質作用?專家表示,除了隔板之外,還需採取其他防疫策略以更有效預防病毒傳播。本文將探討隔板的影響以及有效的用餐防疫措施。

餐廳增設隔板是否合適?專家解讀

由於疫情影響,台灣多家餐廳在用餐區域設置隔板,模仿國外防疫措施,旨在減少飛沫交叉感染。根據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詹長權建議,餐飲業者可仿照紐約市以餐廳人流減半為目標,或借鑒香港模式,增加桌上隔板。不過,專家提醒,隔板只是一項輔助措施,並非萬無一失。

隔板的實際作用與限制

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指出:「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飛沫和接觸,隔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擋飛沫傳播。像我們在醫院插的防疫隔板,也都是借由隔板來降低病毒傳播風險。」這也代表,合理設置的隔板確實具有防疫效果,尤其是在密閉空間中搭配其他措施使用時。

保持用餐距離比隔板更重要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所長陳家揚指出: 「僅設置隔板並不能完全保障安全,應該將用餐間距拉開,才能有效降低飛沫傳播的可能性。若客人打噴嚏等,隔板未必能完全阻擋,拉開用餐距離會更具防護效果,也能降低感染風險。」因此,距離控制與隔板的結合,才是較為全面的做法。

隔板可能失效的情況與防疫注意事項

然而,並非所有狀況都適合靠隔板保護。例如,未經消毒或重複使用的隔板,反而可能成為病毒的傳播媒介。廖嘉宏提醒: 「使的隔板必須每次使用前後都徹底消毒,避免污染傳遞。此外,材質方面,建議避免紙質或瓦楞紙板,因為這些材質難以清潔和消毒。」

隔板的高度與材質影響防疫效果

根據日本理研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 「如果隔板高度不足,無法完全遮擋嘴巴高度,飛沫仍可能越過隔板傳播。建議隔板應完全遮擋頭部,材質則需方便消毒,避免選用難以清潔的材料。」這提醒餐飲業者在設置隔板時,應考慮高度與材質的選擇,提升整體防疫效能。

在疫情升溫期間的用餐防疫策略

隨著雙北地區疫情升級,專家建議民眾避免內用,改採外帶或外送形式,減少在餐廳長時間逗留的風險。如必須內用,也應做好消毒、自備餐具以及維持安全用餐距離。返鄉民眾應特別注意,避免成為病毒傳播的中介,保持社交距離才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之一。

餐飲從業者的防疫責任

業者除了設置隔板外,更應確實落實衛生管理:加強清潔頻率、提供消毒用品,並要求員工勤洗手、更換手套。在顧客方面,建議拉大用餐間距,並保持桌面、門把、餐牌等高頻接觸表面的消毒,將疫情風險降到最低。這些全面措施合併實施,才是確保用餐防疫的最佳策略。

專家提醒防疫的多重層次

整體而言,隔板是用餐防疫的輔助工具之一,但不可單獨依賴。拉開用餐距離、嚴格消毒,才是保障個人與周圍環境安全的關鍵。疫情期間,人人共同努力,才能為自己與他人創造更安全的用餐環境。未來在餐飲業的防疫作為中,這些專業建議將持續扮演重要角色。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讀者了解在新冠疫情期間,餐飲隔板的適用性與防疫措施的有效性,並鼓勵民眾及業者共同遵守防疫規範,以提升整體公共健康安全。請持續關注專業醫療與公共衛生的最新指引,守護每個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