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成癮正在改寫大腦結構 專家警示記憶與專注功能受損

2025-08-2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手機成癮正在改寫大腦結構 專家警示記憶與專注功能受損

當短影音與社群推播成為日常,手機成癮不再只是行為問題,正被多項研究指向大腦結構與功能的改變。本文整理最新證據與專家觀點,聚焦多巴胺獎賞系統、灰質變化、海馬迴退化與不同年齡層的風險,說明為何調整使用習慣比單純限制時間更為關鍵。

手機成癮日益普遍,從青年擴散到成年人與銀髮族,對大腦的影響也被科學研究逐步揭示。過度使用手機所引發的注意力分離、記憶力下降與情緒波動,正與大腦退化等名詞連結在一起,成為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

多巴胺與獎賞系統在成癮中的角色

短影音、即時通知和社群互動會反覆刺激大腦的獎賞系統,誘發大量多巴胺釋放,產生即時快感與期待感。這種反覆的強化機制,讓人產生「再看一下」的衝動,形成難以自控的滑動行為。從臨床觀察來看,手機成癮者常描述類似的循環:本意只是短暫放鬆,卻陷入長時間的無意識使用,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效率。

短影音的設計如何放大成癮風險

短影音以高速畫面切換、演算法推播與即時互動強化注意力分散,這類內容加速獎賞回饋,使大腦更容易被「被動刺激」而非主動學習或思考所佔據。當多數使用時間用於被動瀏覽時,培養出的不是持久專注,而是快速掃描與瞬時反應的神經迴路。

研究發現大腦灰質與功能的改變

回顧性和影像研究指出,長期大量使用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與大腦灰質體積減少有關。灰質負責運動、記憶與情緒等重要功能,體積改變可能意味著這些區域的功能被削弱。部分成人重度使用者顯示出灰質體積低於平均值,這些結構改變與其他成癮行為對大腦的影響類似。

海馬迴與前額葉的敏感性

海馬迴掌管記憶與空間導航,前額葉則與專注力、情緒調節與決策相關。長時間被螢幕佔據、頻繁依賴外部工具(如導航)會減少這些腦區的活躍與鍛鍊,進而出現記憶力衰退、方向感下降與專注力弱化的情形。

醫師觀點 社會與生活的重組正在發生

臨床醫師指出,手機問題常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當手機成為接收訊息的主渠道,它不僅是工具,而可能重組生活節奏與人際互動模式。這種重組若持續,個體的情緒調節、同理心與社交能力都可能受到影響,讓日常生活品質下滑。

未成年大腦更易受影響

神經發展研究顯示,大腦直到二十二歲左右才接近成熟。幼兒與青少年處於語言、情緒與神經連結形成的關鍵期,若在此階段過度沉迷螢幕內容,可能影響語言發展、學習能力與情緒調節,造成較難逆轉的長期後果。

銀髮族使用手機的雙面效應

對於中老年人與銀髮族,網路與手機使用並非全然負面。以閱讀、搜尋與學習為主的數位活動可以刺激前額葉、促進認知活化;但若以被動短影音為主,可能對睡眠與注意力造成負面影響。關鍵在於使用內容與方式,而不是單純的設備本身。

如何把握手機使用的可塑性時機

成人的大腦仍有可塑性,透過有意識的使用習慣調整,可以逆轉部分海馬迴與前額葉功能退化。實務上建議以內容導向取代被動瀏覽,例如以深度閱讀、主題學習或與人面對面互動來取代無目的滑動,並在日常中安排無螢幕的專注時段來重訓注意力。

  • 設定明確使用目的與時限,避免靠意志力臨時控制
  • 減少演算法主導的內容暴露,主動選擇有益的學習與閱讀材料
  • 每天保留至少一段連續專注時間,練習深度思考而非快速掃描
  • 青少年與幼兒的螢幕使用應依發展階段嚴格把關

手機成癮與大腦退化的討論並非單一學科的議題,它牽涉神經科學、精神醫學、教育與科技設計等多面向。面對日益數位化的生活,如何在便利與健康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社會持續關注的核心問題。作為觀察者與報導者,本欄將持續追蹤相關研究與政策動向,提供可行且科學的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