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溫暖且潮濕的氣候為毒蛇繁殖提供良好環境,夏季更是蛇類出沒的高峰期。許多民眾在登山或郊遊時遇到毒蛇,若不慎被咬,若未採取正確的急救步驟,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本文將說明被蛇咬時千萬不能做的事情,以及適當的應對方法,幫助民眾提升急救知識,降低蛇咬傷害的風險。
台灣毒蛇出沒季節與常見反應
台灣的毒蛇多在4月至10月之間活動頻繁,特別是7至9月,野外活動時須特別留意。多數蛇類對人都有戒心,會選擇逃跑,除非受到刺激才可能攻擊。在遇到蛇時,保持距離並避免驚擾,是減少咬傷機會的有效方式。如遇蛇在道路中央擋路,應保持幾公尺距離,靜待牠自行離開,或者以登山杖輕輕驅離,避免直接接觸。
被蛇咬後,千萬不要做這五件事
不要吸吮傷口
許多電視劇中常見咬傷後用嘴巴吸血的情節,但實際上,這並無助於緩解毒性,且可能感染傷口。毒液由蛇咬下瞬間就已經傳入循環系統,吸血無法去除毒素,反而增加感染風險,是不科學的急救方法。
不要切開傷口
有人會以刀片割開傷口擠血,但這樣只會增加感染與組織傷害的危險。台灣醫療資源便利,若發生蛇咬事件,經過專業醫療團隊的處理,比自行割開更為安全。急救現場也配備了乾淨器械和吸取裝置,不必冒風險自行動手。
不要冰敷
傳統觀念認為冰敷能減緩血液循環,控制毒液擴散,但較新的研究指出,冰敷會導致血管收縮,反而限制血液流動,可能引起組織壞死,甚至須截肢,這是危險的錯誤做法。正常情況下,應保持傷處溫暖並立即就醫。
不要使用止血帶或緊勒傷肢
過度緊勒或綑綁傷肢可能阻礙血液循環,加重局部缺氧,增加截肢風險。正確的做法是用彈性繃帶輕微包紮,固定傷肢,使血液循環不受阻,並保持傷口低於心臟位置,有助減少毒素擴散速度。
不要抓蛇或試圖確認是哪種蛇咬傷
有人為了確認蛇種,會去抓蛇,但這樣反而容易被再次咬傷,甚至遭受多次攻擊。現代手機拍照已成便利工具,可以拍攝咬傷蛇的照片,提供醫師診斷依據,不建議自行捕捉蛇物,避免二次傷害。
遇到蛇咬傷應該怎麼做
- 所有蛇咬事件都應視為可能是毒蛇咬傷,須謹慎處理。
- 迅速將傷者移離蛇的攻擊範圍,保持冷靜與安靜,避免行走以免促使毒液擴散。
- 若在環境允許下,用乾淨清水沖洗傷口,並用消毒紗布覆蓋,再用彈性布固定,有助減少感染與腫脹。
- 移除傷肢上的飾品如戒指、手環,以防腫脹造成切除困難或截肢。
- 將受傷的肢體保持在低於心臟的位置,並立即撥打119或送醫治療。若能記錄蛇的外形或拍照,也將協助醫療判斷用藥方案。
毒蛇種類與毒性描述
台灣常見的毒蛇包括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眼鏡蛇、雨傘節及鎖鏈蛇。這些蛇毒具有出血、神經毒性及肌肉壞死等不同效應。青竹絲與龜殼花多以出血性毒素影響血液凝固,百步蛇則會引起局部腫脹與組織壞死。眼鏡蛇則以傷口壞死與神經毒素為主要危險,雨傘節的毒素較具神經麻痺效應,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鎖鏈蛇則兼具出血與腎毒性,需密切監測並積極治療。
不同蛇種的毒性與症狀差異極大,標準的急救處理和及時就醫,才能有效減少毒蛇咬傷的嚴重後果。經由專業醫療的診斷與血清治療,傷者才能有效獲得最佳救治效果。
在野外活動時,養成仔細觀察與小心行走的習慣,配帶急救包與有效的急救知識,才能透過正確做法,降低遭蛇攻擊的風險,保障自己與家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