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式經肺實質導航支氣管鏡結合虛擬導航與實質穿刺,旨在提升早期肺癌周邊小病灶的定位與取樣成功率,並在單次麻醉下整合診斷與切除程序以縮短手術與住院時間,但仍需評估出血風險與抗凝用藥情況。
技術背景與臨床需求
肺癌長期位居國內癌症死因前列,早期發現與處置對存活率影響顯著。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可協助篩檢高風險族群,但對於位於周邊且體積較小的病灶,傳統支氣管鏡診斷率有限,尤其小於2公分的病灶診斷率較低。
技術特色與臨床成效
由臨床團隊開發的改良式經肺實質導航支氣管鏡結合虛擬導航定位與直接穿肺實質取樣,目的在克服傳統支氣管鏡及經皮穿刺的盲點。團隊報告指出,成功建立實質通道的個案診斷率可達高位,在既有經驗中也觀察到手術時間與器材成本的降低。
- 診斷率與取樣精準度:在建立通道的個案中,診斷率明顯提升,並利於病灶判讀與取樣品質。
- 流程整合與時間效益:流程優化後可於單次麻醉下完成定位與切除,手術時間較傳統方式縮短。
- 成本與器材門檻:因不採用部分傳統球囊或鞘管設計,臨床團隊指出器材相關費用與手術總成本可減少。
臨床案例示例
一例中年患者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右上肺1.5公分毛玻璃結節,經改良式經肺實質導航支氣管鏡完成實質穿刺定位後,隨即轉為單孔胸腔鏡切除,病理為早期肺腺癌且未見淋巴結或遠端侵犯。術後追蹤在既有報告期內未見復發,為單次定位與切除流程在臨床應用上的一例示範。
適用族群與風險考量
此類技術主要針對周邊或支氣管徑路不明確之肺內病灶,臨床團隊指出多數患者可適用,但若已存在持續出血、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則需審慎評估手術風險。臨床應用期間亦未見大規模的嚴重併發症報告,但個別風險仍應由醫療團隊評估。
就醫與追蹤要點
對於經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疑似病灶的患者,與胸腔或呼吸專科醫師討論檢查與治療選項非常重要。醫療團隊會評估病灶大小、位置、患者出血風險與用藥情形,並說明不同檢查或處置的利弊,決定是否採用經肺實質導航支氣管鏡或其他診療途徑。
本報導以臨床技術與病人案例作為說明,強調技術潛力與限制,面對個別病況仍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以取得適切醫療決策。
重點回顧
改良式經肺實質導航支氣管鏡結合虛擬導航與實質穿刺,可在單次麻醉下完成定位與切除,提升周邊病灶診斷率並縮短手術與住院時間,但出血或使用抗凝藥者須審慎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