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本土腸病毒感染上升,疾管單位通報有新生兒罹患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死亡個案。本文說明流行情況、常見型別、重症前兆與家庭及托育場域的預防要點,提供讀者識別風險與就醫時機的實用資訊。
疫情現況與主要型別
主管機關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已呈上升趨勢,近一週就醫人次較前週增加。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與A5型,但造成目前重症較多的仍有伊科病毒11型流行跡象。
個案經過與臨床表現
近期通報的一例重症個案為中部一名一個月大女嬰,入院後短期間出現意識改變與休克,經檢驗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並合併敗血症樣表現。臨床上,新生兒與幼兒的症狀可能不如成人明顯,常見的重症前兆包括嗜睡、活力下降、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過快,以及手腳無力或異常肌抽躍等。
檢驗監測與醫療通報
本次疫情資訊來源於多週的實驗室監測與臨床通報。對於出現疑似重症徵兆的嬰幼兒,醫療團隊會進行血液及臟器功能檢查以評估發炎指數、肝功能與凝血狀況,並針對病原進行檢驗以釐清病毒型別。若出現快速惡化情形,應依醫療團隊指示處理。
高風險族群與傳染路徑
腸病毒可透過接觸感染者的分泌物或污染物傳播,成人感染後常無明顯症狀,卻可能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嬰幼兒。早產兒、新生兒及免疫功能較弱的嬰幼兒屬於較高風險族群,照顧者有呼吸道症狀或未落實手部衛生時,傳播風險會提高。
家庭與托育場所的預防要點
- 養成正確洗手習慣,進行「濕、搓、沖、捧、擦」五步驟,尤其在吃東西前、照顧嬰幼兒前後、擤鼻涕後、如廁後及看病前後。
- 返家後建議更換外出衣物,與嬰幼兒接觸前務必清潔雙手;餵食或抱抱嬰幼兒前避免接觸他人可能污染的物品。
- 托育機構與家長應加強衛教,教導兒童正確洗手並維持環境清潔,避免讓有症狀的人接觸新生兒或到照護場所。
- 孕婦與新生兒照顧者在疫情期應避免人潮擁擠與空氣不流通場所,並儘量不要與有症狀的人近距離接觸。
何時應儘速就醫
若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無力等警示症狀,應儘速就醫評估。這些症狀若未即時處理,可能演變為心肌炎、肝炎、腦炎或多重器官受損等嚴重情形。
面對腸病毒流行期,家庭與托育單位的預防作為是減少傳播與重症風險的關鍵。醫療與公共衛生部門持續監測病毒型別與病例變化,讀者宜留意自身與家中幼兒的身體變化,發現疑似重症徵兆時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可能的緊急處置。
重點回顧
本篇說明本土腸病毒以克沙奇A16為主潮流與伊科病毒11型可致新生兒重症,強調手部衛生、照護者防護與早期就醫是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關鍵,但仍存在臨床迅速惡化的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