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團批評新任環評委員名單工程背景過度集中,並關切即將進入審查的五接案對白海豚與海域生態的潛在影響;本文整理爭議重點與審查程序面向,說明各方主張與監督重點。
事件經過與主要爭點
環保團體於立法院公開表達不滿,指稱新公布的環評委員名單在背景構成上出現偏向工程開發的傾向,並要求重新遴選。團體指出此一名單在環評制度運作上可能影響審查中立性,特別當有多項具爭議的開發案待審時。
環團的擔憂為何
參與聲明的民間團體與代表指出,若環評委員中工程背景過度集中,可能導致環境影響的專業面向,尤其是生態與健康相關議題,未被充分討論或釐清。團體特別提到即將審查的五接案,認為該案對於台灣白海豚等海域生物具有關鍵性影響,呼籲主管機關在審查程序中更嚴謹地納入生態保育與健康評估。
政府回應與程序面說明
環境主管部門回應指出,名單中的委員雖有環工背景,但不等於缺乏其他專業,其中也包含能評估健康影響的學者。對於五接審查案,官方表示目前仍在書面審查階段,會在程序上邀請相關專業機構及不同領域的學者參與,以期提升審查的透明度與專業性。
審查過程的程序要求與監督要點
- 審查應明訂參與專家範疇,確保生態與健康議題獲得充分評估。
- 公開審查資料與討論紀錄,讓社會監督成為程序的一部分。
- 針對具爭議的開發案,適時安排現地調查與跨領域專家會議。
各方立場與公眾關注的方向
民間團體強調,環評應回歸環境與公眾健康的把關功能,並對委員遴選的多元性提出要求;部分官員則主張給予新任委員審查時間,並透過補強專家參與來提升程序完整性。對於關注生物多樣性與海域保育的公眾而言,重點在於審查是否能具體回應環境風險與不確定性。
未來幾週至數月內,如何落實程序公開、專業補強與透明監督,將是觀察該案能否兼顧開發需求與生態保育的重要指標。媒體與公民團體的持續追蹤,以及主管機關在專家補位與資料公開上的作為,將直接影響社會信任與後續決策的接受度。
重點回顧
本報導整理環評委員名單爭議與五接審查的關鍵議題,說明各方主張、程序監督要點與生態風險,但仍存專家資源調度與資訊透明的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