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疫苗接種持續推進,近期有關AZ新冠疫苗罕見血栓副作用的研究備受關注。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近日公開聲明,指出AZ疫苗可能與廣泛性血管栓塞及血小板低下症狀有一定關聯,雖然此類副作用罕見,但值得重視。在台灣,疫苗施打策略仍以安全為前提,近日專家會議也確認施打方向不變,但民眾不禁要思考:在疫情尚未嚴重的情況下,是否該冒這個風險接種AZ疫苗?
AZ疫苗血栓副作用的科學調查與潛在風險
歐盟調查結果揭示血栓與血小板低下之間的關聯
根據歐洲藥品管理局的最新調查,AZ疫苗引發的血栓事件並非與肺部栓塞或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直接相關,而是可能與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瀰漫性血管凝固症(DIC)和血小板低下症並存。其中,血栓常出現在腦部靜脈竇或腸繫膜靜脈,患者可能出現頭痛或腹痛等神經或腹部症狀。至今,歐盟已追蹤86名接種AZ疫苗者的血栓事件,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下,且其中有18人出現致命案例。
血栓副作用的嚴重性與可能後果
血栓事件可能導致大腦靜脈竇阻塞造成意識改變,肺栓塞則會引發胸痛與呼吸困難,腸繫膜靜脈血栓能引起急性腹痛,下肢深層血栓伴隨腫脹與疼痛。雖然極罕見,但這些潛在的嚴重症狀確實引發關注。官方數據指出,從疫苗施打後的兩週內,約有14名年輕女性出現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致命事件。專家提醒,相關疫苗的風險較預期的益處仍偏低,但不得不重視那潛在的生命威脅。
施打AZ疫苗的風險與益處權衡
歐盟結論表明施打益處大於風險
儘管有副作用報告,歐盟藥品管理局仍認為施打AZ疫苗的整體效益高於罕見血栓的副作用。台灣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也於4月8日召開專家會議,決定維持原有疫苗施打策略,但建議在接種前後,增加潛在風險的提醒,並視疫苗安全性進行滾動式修正預防措施。此外,專家強調,服用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的女性,血栓風險會更高,建議在接種AZ疫苗期間,避免同時服用相關藥物,至少停藥28天以減少危險。
台灣疫情狀況與疫苗接種策略
相較歐美國家嚴峻的疫情擴散,台灣擁有較低的感染風險,目前仍以醫事人員、第一線工作者為主要接種對象。根據指揮中心統計,至今已施打超過2萬劑AZ疫苗,有約6%到8%的接種者在第二天內無法工作,但整體而言,嚴重不良反應依然極罕見。專家建議,民眾在評估接種必要性時,應考量個人風險因素,包括國外出行需求或特殊職業需求,且在施打前了解潛在風險,作出明智決定。
血栓警示:施打疫苗後需警覺的症狀
血栓的四種主要症狀需留意
施打AZ疫苗者,一旦出現以下症狀,就需立即就醫檢查:
1. 大腦靜脈竇血栓,可能伴隨意識改變或神經系統異常。
2. 肺部血栓,表現為胸痛、胸悶或呼吸困難。
3. 腸繫膜血管血栓,出現腹痛或腸道症狀。
4. 下肢深層靜脈血栓,導致腿部腫脹、疼痛。
專家提醒,若有上述症狀發生,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以免病情惡化或危及生命。
血栓風險的預防與司法補償
民眾在接種後若出現血栓症狀,可申請疫苗受害救濟,若經審查證實與疫苗施打相關,將提供相應補償。專家指出,血栓多與免疫反應及個人體質相關,尤其是服用荷爾蒙藥物的婦女更易受到影響。對於高危人群,醫師建議在施打疫苗時,應詳細評估風險並加強監測,確保安全。
在台灣接種AZ疫苗的建議與未來規劃
目前,台灣AZ疫苗主要提供第一類醫事人員接種。從4月12日起,將逐步擴展至第一線疫情防控人員、航空機組員與防疫計程車司機。由於疫苗施打期限限制,最快於4月底開放有出國需求的人士進行自費接種。專家呼籲民眾根據個人需求與身體狀況,理性評估疫苗接種意願,並保持密切關注官方公告與安全指引,共同守護公共衛生安全與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