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運動助於預防憂鬱症 心理健康管理的簡單策略

2025-08-2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適度運動助於預防憂鬱症 心理健康管理的簡單策略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讓許多人在心理層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疫情的首年內,全球焦慮與憂鬱症的盛行率激增了25%。在這樣的情況下,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變得尤為重要。而研究指出,簡單的日常運動,例如快走,已被證實是預防憂鬱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運動在心理健康中的角色及科學證明

每天快走十分鐘降低憂鬱風險

運動對於維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許多民眾難以養成運動習慣,原因之一是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與精力。最新研究顯示,只要每天持續快走約10分鐘,並每週累積至少75分鐘(相當於1.25小時)的中等強度運動,就能顯著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實際數據指出,這種運動量可以將罹病風險降低約18%,若每週增加到2.5小時,預防效果能提升到約25%。

研究背景與專家意見

由英國劍橋大學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5項涉及超過19萬名受試者的研究結果,他們發現,與完全不運動的人相比,進行規律運動的成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明顯降低。研究作者馬修·皮爾斯表示:「即使只是增加一天的運動量,也能察覺到心理健康上的改善。」研究強調,超過建議的運動量並不會進一步降低憂鬱症的發生率,保持一定的規律和適當的運動強度才是關鍵。

兒童運動與屏幕前的心理保護

此外,早在2020年的研究中,科學家也針對兒童發現,即使是輕度運動也有助於降低兒童憂鬱症的機率。研究發現,12歲開始每天進行60分鐘的簡單運動,如跑步、騎單車或步行,直到18歲時,這些孩子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可以減少約10%。甚至從事家事、畫畫或演奏樂器等活動,也都具備良好的預防效果。這表明,關鍵在於「持續而規則」的運動習慣。

快走的便利性與實用建議

從每日十分鐘開始,輕鬆養成習慣

快走是一項容易執行且門檻較低的運動方式,即使不太會運動的人,也可以從每天10分鐘的快走起步。這不僅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能改善睡眠品質,進而提升整體的情緒與精神狀態。專業人士建議,沒有嚴重下肢疼痛的狀況下,皆可嘗試快走,特別是對於膝蓋不好或年長者來說,是最安全且友善的選擇。

運動強度與時間的實作技巧

對初學者來說,建議每天安排10至1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微喘但尚能保持對談的速度。這樣可以同時增進新陳代謝,也有助於降低焦慮與憂鬱的情緒。研究者也提醒,過度運動無助於降低憂鬱的風險,適度攝取即是最佳方案。而若想加強效果,可將快走分散在一天的不同時間進行,但須留意身體狀況,避免受傷或過度疲勞。

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

除了快走,游泳與騎單車也是經濟實惠且適合多數人的運動選擇。根據澳洲的一項研究,每週連續進行三次、每次約30分鐘的快走,便可達到預防憂鬱症的效果。如果條件允許,戶外運動更能彈性調整強度,並享受自然風光,有助於改善心理狀態。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關節問題者,建議在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下制定適合的運動計畫,以兼顧安全與效果。

運動中的注意事項與專業建議

有心血管疾病或關節退化的民眾,在進行快走或其他有氧運動時,應特別留意身體反應,如胸悶或呼吸困難。若出現異常狀況,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醫療協助。此外,保持運動場域的安全與溫度適宜,避免清晨或夜晚的溫差過大,並與親友結伴同行,更能確保運動的持久與安全。專家建議,每個人應依照自身狀況調整運動計畫,必要時請專業醫療或運動教練協助制定個人化的運動方案。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許多人的心理壓力劇增。透過每天幾分鐘的快走,將健康融入日常,或許就能在無形中為自己的心靈打造一層安全網。總而言之,行動端出,心理就能得到溫暖與支撐,讓我們在逆境中也能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