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大腸癌篩檢對象 提升早期發現機會

2025-10-2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擴大大腸癌篩檢對象 提升早期發現機會

國民健康署將更多年齡層納入公費糞便潛血檢查,鼓勵符合條件者每兩年接受篩檢。本文說明篩檢適用族群、檢查流程、陽性追蹤要點與日常預防建議,協助讀者了解何時尋求醫療協助。

篩檢擴大與適用族群

政策擴大後,45至74歲民眾以及40至44歲有家族病史者,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公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官方統計顯示,擴大後篩檢人數顯著增加,且有研究指出定期篩檢與較低的晚期發生率與死亡率相關。

為何定期篩檢重要

大腸癌早期常無明顯症狀,透過篩檢能提高早期發現機會,減少晚期診斷的比例。流行資料顯示多數新發病例發生於中高齡族群,男性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相對較高,因此中高齡及有家族史者應特別重視篩檢安排。

檢查方式與完成流程

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不需禁食或特殊準備,常見作法為於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依序完成以下步驟:

  • 領取採便器具
  • 於排便時採集樣本
  • 將樣本妥善封存
  • 將採集樣本送回指定醫療院所檢驗

若檢查結果為陽性,應儘速安排進一步檢查(例如大腸鏡)以釐清原因並在必要時處置。研究指出,篩檢陽性後若長期未追蹤,罹癌或發生晚期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因此及時追蹤很重要。

陽性追蹤的時間觀念

篩檢結果為陽性時,建議與醫療提供者討論後續檢查時程。既有資料顯示,越早完成追蹤檢查可降低延誤診斷帶來的風險;若延後追蹤,可能增加進展為晚期疾病或影響預後的機會。

何時應就醫或諮詢

若出現持續的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痛或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症狀,建議儘快向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諮詢。篩檢屬預防與早期發現措施,但有症狀時不應僅依賴無症狀篩檢結果而延誤就醫。

落實篩檢與生活型態建議

除了依建議時程參與公費篩檢,維持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落實健康檢查安排,都是降低風險的實務做法。對於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者,應與醫療團隊討論更個人化的追蹤計畫。

面對政策擴大與篩檢普及,民眾可將篩檢視為定期保健的一部分,並在收到陽性結果或出現疑慮時儘速與醫療團隊聯繫,以利後續評估與處置。

重點回顧

擴大公費篩檢涵蓋更多年齡與高風險族群,強調每兩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與陽性後及時追蹤,能提高早期發現機會,但仍需注意追蹤時效與檢查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