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多首歌曲走紅的歌手近來逝世,經紀人表示她先前曾不慎跌倒,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懷疑與突然過世有關。事件引發外界對於跌倒風險與其可能衍生後果的討論。
跌倒可能造成的主要致命傷害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廖家麟指出,跌倒對中高齡者並非小事,常見會導致嚴重後果的兩大類傷害為:
- 頭部撞擊:頭部直接著地可能引發顱內出血或腦出血。對於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患者,原本輕微的出血有放大風險,情況可能迅速惡化。
- 重大骨折:以髖部或大腿骨為主的長骨骨折不僅造成功能喪失,還可能導致大量失血或脂肪栓塞等嚴重併發症;若脊椎受創,則有導致癱瘓的風險。
年齡與生理退化如何放大風險
隨著年齡增加,反應速度下降、肌肉量與肌力減少(肌少症)以及骨質密度下降,皆會提高跌倒後造成嚴重傷害的機率。廖家麟強調,即便外表看似年輕,若未注意體能與骨骼健康,50、60歲族群仍可能面臨高度危險。
服藥情況對出血風險的影響
使用抗凝血藥物或某些健康食品者,若發生顱內或內臟出血,可能會使本來可控的出血變得難以控制,因此在跌倒後應儘速就醫評估有無出血跡象。
跌倒後長期臥床帶來的併發症
跌倒導致骨折或神經損傷後,長期臥床的後果常比原發傷害更具威脅性。臥床會快速造成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臨床上可能在一週內出現肌力下降10%到20%的情況。
- 呼吸系統:肺部擴張不全與痰液滯留提高肺炎風險。
- 泌尿系統:活動量減少、飲水不足可能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
- 整體功能:長期臥床還會引起壓瘡、血栓形成與營養不良等問題,這些感染性或代謝性併發症常成為致命的關鍵因素。
哪些族群特別需要警覺
除了高齡者外,廖家麟提醒,50至60歲自覺健康、未積極保養或未定期檢查的人也屬高風險族群。這個年齡層心血管疾病漸增、骨質與肌力悄然下降,若同時服用抗凝血藥物,跌倒後後果可能更為嚴重。
預防跌倒的實務建議
廖家麟建議以預防為主,從居家安全與體能維持兩方面著手:
- 改善居家環境:保持走道通暢、改善照明、在浴室與樓梯等易滑或有高度差處加裝扶手與防滑設備,減少絆倒與滑倒機會。
- 加強肌力訓練:散步有助心肺與活動力,但為降低跌倒風險,應加入肌力與平衡訓練。適度重量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與穩定性,有疑問者可尋求社區據點或專業教練協助。
- 定期健康檢查:監測血壓、骨密度與用藥情形,若服用抗凝血藥物應與醫師討論跌倒風險與用藥管理。
這起事件提醒社會大眾,跌倒不僅是意外,也是可預防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及早檢視居家環境、維持肌力與追蹤慢性病治療,是降低嚴重後果的實務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