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改善走路速度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最新研究解析

2025-08-0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有效改善走路速度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最新研究解析

走路速度與糖尿病預防息息相關

根據國內外多項研究資料顯示,走路速度不僅影響體重控制與肌肉是的重要指標,更與二型糖尿病的發生具有密切關聯。台灣目前約有超過250萬名糖尿病患者,這不僅威脅患者健康,也帶來龐大的醫療負擔;因此,尋找有效預防措施刻不容緩。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最新研究指出,較快的走路速度能顯著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成為中老年族群及高危險群減少發病率的重要生活策略。

快步走可有效預防二型糖尿病

這項於2023年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的研究彙整了1999年至2022年間超過50萬人的醫療數據,追蹤長達八年,結果發現步行速度愈快,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就愈低。具體來說,平均每小時行走3至5公里的族群,糖尿病風險降低約15%;而行走速度每提升至每小時5至6公里,風險則減少約24%;超過每小時6公里的快走族群,糖尿病風險更降低39%。換句話說,步行速度每增加1公里/小時,罹病概率即降低約9%。

快走促進心肺與肌肉健康

專家指出,步行速度愈快常代表心肺功能更佳,肌肉量較豐富,這些都在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於糖尿病與肥胖密不可分,快走不僅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還有助於脂肪代謝與體重控制。醫療專家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其中包括快步走,有助強化呼吸與循環系統,同時提升整體代謝功能。

提升走路速度的健康效益

除了降低糖尿病風險,較快的走路速度也能反映出身體肌力和神經系統的協調能力。在高齡族群中,走路速度常被用來推測肌少症的風險。根據醫界建議,身體狀況良好的個體,應每週進行中強度運動約150分鐘,即說話時能略感喘促但尚未至於無法呼吸的程度。而老年長者或身體較為虛弱者,亦可根據自身能力逐步增加運動時間與強度,循序漸進以避免運動傷害。

走路速度與心肺肌力的關聯性

醫學專家指出,快走除了能降低糖尿病發生率,還能顯著提升心肺功能與肌肉力量。透過規律性中強度運動,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改善胰島素抗性,進而降低血糖,甚至改善相關慢性併發症。此外,良好的步行能力也代表神經與肌肉的協調性良好,對於預防肌少症和提升平衡能力具有正向影響,是健康老化的重要關鍵之一。

專家提醒高齡族群應重視走路速度

高齡族群若能維持較快的走路速度,代表其肌肉、神經及心肺功能較佳,較不易罹患肌少症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建議,長者每日進行適當中等強度運動,並注意身體反應,逐步增加行動速度與時間。此外,保持身體活絡,不僅有助於控制血糖,也能改善生活品質,遠離多重慢性疾病的困擾。

走路不僅只是一種日常活動,更是預防慢性代謝疾病、提升健康的生活智慧。透過科學證據的支持,快走已成為全民皆可輕鬆掌握的健康策略之一。只要掌握走路的節奏與速度,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守住健康底線,遠離糖尿病的陰影,邁向更美好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