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貓失智與人類阿茲海默症具相似性 寵物對主人認知影響不同

2025-09-1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研究顯示貓失智與人類阿茲海默症具相似性 寵物對主人認知影響不同

最新研究指出高齡貓出現類澱粉蛋白堆積,與人類阿茲海默症有相似性,研究者認為貓可作為自然病程的模型;同時不同寵物對飼主認知影響各有差異,本文說明貓失智的典型表現、檢查要點與居家照護建議,並提醒就醫時機與限制。

貓失智常見症狀與可能機制

臨床上,年長貓若出現認知功能改變,常見表現包括睡眠與覺醒週期混亂、定向力下降、較頻繁或異常的叫聲,以及非慣常的隨意排泄。

解剖與顯微觀察顯示,部分有認知障礙的老年貓腦中出現類澱粉蛋白‑β樣的堆積,同時發現小膠質細胞與星形膠質細胞參與突觸相關的變化。這些病理現象與人類阿茲海默症在某些層面具有相似性,但仍需更多研究釐清因果與病程差異。

為何貓可能成為研究模型

研究者指出,與基因改造的實驗動物不同,貓在自然老化過程中會出現類似的腦部改變,這讓牠們在某些面向上可提供接近自然病程的資訊。

不過,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之間存在物種差異,研究結果如何轉化為臨床治療方向,需透過嚴謹的驗證與長期追蹤。

寵物對飼主認知的可能影響

流行病學資料指出,不同寵物類型與飼主晚年認知變化的關聯並不相同。部分研究觀察到,照護狗隻的飼主在即時與延遲記憶表現上可能受益,而貓主人在語言流暢度等特定認知面向的衰退速度可能較緩。

相對地,某些寵物如魚、或因噪音較大的鳥類,可能因為互動型態或睡眠影響,與較少的情感連結或睡眠品質下降有關,進而對認知產生不同影響。

何時應諮詢獸醫

若飼主發現貓出現上述行為改變,建議先安排獸醫評估,排除甲狀腺機能異常、腎臟疾病或血壓問題等容易影響行為與一般健康的可逆因素。

確診與否通常需要以臨床評估為主,並由專業獸醫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藥物治療。

居家照護與日常調整要點

  • 環境便利化:在不同樓層或常活動處放置多組飲水、貓砂盆,使用夜燈、坡道或踏板以降低移動障礙。
  • 固定作息:維持穩定的餵食、遊戲與睡眠時間,有助減少焦慮與混淆。
  • 適度刺激:以互動遊戲或模擬獵食的方式刺激感官與思考,促進日常活動量與腦部活化。
  • 專業用藥:部分案例中獸醫可能評估使用抗焦慮或改善認知功能的藥物,但必須在獸醫指示下服用,避免自行用藥。

照護時的風險與限制

辨別貓的認知退化與其他內科疾病症狀有時不易,過度調整或忽略潛在疾病都可能延誤治療。研究指出動物模型提供的病理資訊有助科學理解,但從動物研究推翻到人類療法仍有多重限制與倫理考量。

飼養寵物既可能帶來情感支持,也伴隨照護責任。當我們關注貓的晚年生活品質、安排合適醫療與環境協助時,也同時提醒自己留意自身的身心狀況與就醫需求。

重點回顧

研究發現高齡貓會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與人類阿茲海默症有相似性,提示貓可能成為更接近自然病程的研究模型。飼主可透過早期獸醫評估與環境調整協助患病貓,但動物研究的應用於人類療法仍需進一步驗證與審慎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