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附醫完成首例欣智樂施打 阿茲海默症治療步入精準檢測與追蹤階段

2025-10-2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中醫大附醫完成首例欣智樂施打 阿茲海默症治療步入精準檢測與追蹤階段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報導首例 Donanemab(商品名欣智樂)施打個案,說明適應症篩檢流程、治療監測與常見影響,以醫療新聞角度解讀新藥在臨床應用上的風險與注意事項,提供讀者就醫判斷與討論的參考資訊。

事件概述

醫院團隊為一位年約80歲、近年出現記憶力退化與幻覺的病人安排完整評估後,確認符合新藥治療條件,並進行首劑欣智樂(Donanemab)靜脈注射。臨床團隊強調此類治療需在嚴謹生物標記與影像確認下進行,並非所有失智症患者均適用。

誰可能符合新藥治療條件

臨床上,接受此類疾病修飾型治療的病人通常需符合下列要點:

  • 有臨床症狀且經認知功能評估顯示符合輕度阿茲海默症的表現
  • 生物標記證實腦內存在β類澱粉蛋白堆積,例如 Amyloid PET 或腦脊髓液檢測呈陽性
  • 經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MRI)排除其他可恢復或影響治療安全的病變

診斷與檢查流程

報導指出,病人接受一系列評估,包括認知功能測驗、ApoE 基因型檢測、以及 Amyloid PET 或腦脊髓液檢查,以確認病理基礎。ApoE 基因檢測可協助了解是否帶有與病情風險相關的基因型;Amyloid PET 用於觀察腦中β類澱粉蛋白的沉積情形,有助於早期判斷病理改變。

治療流程與安全監測

在治療前後,醫療團隊會安排影像追蹤與神經學評估以監測療程安全。臨床上需注意的常見影響包括輕微腦水腫或微小出血,醫師可能會在第2、3、4和第7次施打前安排 MRI 檢查,以評估是否出現影像學上的變化並調整後續處置。

療效與風險的溝通

醫師在院內說明時表示,新一代針對β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被設定為疾病修飾型治療,旨在影響與病理相關的澱粉蛋白沉積。然而臨床成效、個案反應與潛在風險需由專業醫療團隊評估,且療程需要長期追蹤與嚴密監測。

跨領域整合照護的角色

報導也提及醫院失智醫療中心的整合架構,包含神經科、精神科、復健與家庭醫學等多學科合作,並結合影像、生物標記和心理評估,提供從診斷到追蹤的綜合照護路徑。此類一站式服務可協助病人與家屬在評估、治療選擇與療程監測上取得較完整的支持。

對於病人與家屬,醫療團隊建議在討論是否接受新藥治療時,應充分了解適應條件、檢查需求、可能的影響與影像監測安排,並與負責醫療團隊一起考量個別的風險與預期效益,以免延誤必要的照護。

重點回顧

本報導說明首例欣智樂臨床應用過程,強調需以生物標記確認病理、配合影像監測與跨科團隊評估,兼顧療效期待與安全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