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吸入與支氣管鏡清理在水災傷害照護的重要提醒

2025-10-1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泥水吸入與支氣管鏡清理在水災傷害照護的重要提醒

水災後吸入泥沙與污水可造成氣道堵塞與黏膜受損,支氣管鏡可協助物理清除與分期處置,本文說明臨床疑動向與就醫指引,提醒受災者注意呼吸警訊並接受專業評估。

事件經過與臨床發現

花蓮光復附近水災中,一名六十二歲災民在多次泥流衝擊後被救出,除左腳外傷外,咳出帶有細沙與泥沙的濃痰。收治醫療團隊發現患者呼吸道有大量混合性分泌物與顆粒,氣道黏膜呈現受損狀態,因而會診胸腔內科並安排支氣管鏡檢查與處理。

泥水吸入會有哪些呼吸症狀

吸入污水與泥沙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持續咳嗽、咳出濃痰或含沙石的痰、呼吸困難與發燒等。若症狀持續或惡化,可能提示氣道阻塞、感染或進一步的肺功能受損,這些情況應儘速由醫療人員評估。

支氣管鏡在處置中的角色

支氣管鏡是直接觀察氣道並移除異物或大量分泌物的工具,臨床常用於肺部取材、沖洗或移除異物。在本案中,醫師在避免進一步傷害氣道的原則下,以支氣管鏡移除混雜的泥沙與濃痰,並在一週後進行第二次檢查以處理殘留物,觀察到氣道清潔度與黏膜修復的改善。

可能的併發與醫療風險

若泥水吸入未即時處理,可能導致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或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 等嚴重併發。氣道黏膜受損也可能增加病原體入侵的風險,因此需要密切監測感染徵象與呼吸功能變化。

檢查與治療考量

臨床評估通常包括病史詢問、胸部影像與必要時的支氣管鏡檢查。是否需要支氣管鏡由專業醫師評估氣道阻塞程度、分泌物性質與病患整體狀況後決定。治療上會以移除異物、控制感染與支持呼吸為原則,並根據病程安排追蹤與複檢。

何時應儘速就醫

若災後出現持續咳嗽且痰量增加或帶有沙石、喘鳴、明顯呼吸困難、發燒或精神狀況改變,應儘速就醫評估。早期由胸腔內科或急診團隊評估可減少後續併發的風險,並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儀器檢查或住院觀察。

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楊朝能指出,支氣管鏡在災害相關吸入性損傷的處置中,除了物理性移除異物外,也有助於評估黏膜受損程度與後續治療安排。臨床團隊需綜合傷口照護、感染控制與呼吸支持,並在適當時機進行分期複檢。

記者式觀察:面對水災造成的吸入性傷害,及早辨識症狀、由專業醫療團隊評估並安排適切檢查,是減少長期呼吸功能影響的關鍵作法。受災者與照護者應以身體變化為警訊,主動尋求醫療協助以利恢復與重建。

重點回顧

水災中泥水吸入可造成氣道沙石堆積,支氣管鏡可協助物理清除並改善呼吸,讀者應留意持續咳嗽或呼吸困難並儘速就醫,但殘留物與感染風險仍需分期追蹤與專業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