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季流感疫情持續處於高原期,門急診與併發重症人數上升。本文整理流行現況、病毒株多樣性、易感族群與可供選擇的疫苗類型,說明檢查與就醫時機,協助讀者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防護策略與接種方案。
近期流行現況與就診壓力
根據疾管署統計,2025年第40週(9/28–10/4)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已突破15萬人次,第41週因連假部分門診休診仍有約13萬7千人次,反映社區傳播仍活躍且未明顯下降。專家指出,當門急診就診量持續偏高時,醫療系統負擔可能加重,民眾應留意個人與家庭的防護與就醫時機。
併發重症情況與高風險族群
今年以來通報的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達一千九百七十五人,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4.1%,顯示本季對部分族群的威脅較高。嬰幼兒、年長者、慢性病患者與免疫功能受損者為較易出現重症或需住院的高風險群,若出現呼吸困難、高燒不退或意識改變等情形,應儘速就醫並遵循醫療專業建議。
病毒株多樣性與再次感染風險
實驗室監測顯示目前社區流行以流感病毒為主,A型H3N2與A型H1N1皆在多數檢體中被檢出,期間A型H3N2占約60.3%、A型H1N1占約33.9%。不同病毒株之間可能缺乏充分交叉免疫,即便曾感染一型病毒,也可能再度感染其他型別或株,增加二度感染與併發症風險。
疫苗類型差異與接種考量
目前國內可使用的流感疫苗包含傳統雞蛋型、細胞培養型、鼻噴型與免疫加強型等選項。雞蛋型疫苗製程成熟;細胞型疫苗以哺乳類細胞培養,對某些株的抗體反應可能更接近人類感染情形;鼻噴型屬減毒活疫苗,可誘發黏膜免疫,較適合不願打針的孩童,但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某些藥物與疾病限制的個案;免疫加強型疫苗如佐劑或高劑量等技術,主要用於提升65歲以上長者接種後的免疫反應。
檢查、就醫與與醫師討論的時機
若出現發燒伴呼吸道症狀,可先依社區防疫指引進行自我照護並視症狀變化決定是否就醫。對於高風險族群或病情惡化者,建議及早與醫療機構聯繫,讓專業醫療人員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選擇疫苗時應根據年齡、慢性病史、過敏史及個人需求,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疫苗類型與接種時機。
面對病毒株同時流行的情形,個人防護仍包含勤洗手、適時佩戴口罩以及在社區發生大規模傳播時減少不必要的群聚活動。接種疫苗為降低重症風險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接種後仍需觀察自身狀況並遵循醫療建議。專欄觀察指出,與醫師溝通能協助民眾在不同年齡與健康狀態下,選擇最合適的預防策略。
重點回顧
本季流感疫情維持高原期,門急診與重症病例增加。文章說明病毒株多樣性與再感染風險、疫苗類型差異及對高風險族群的接種考量,提醒讀者與醫師討論個人化接種與就醫時機,並理解疫苗保護的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