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觀察性研究報告指出,65歲以上每年接種流感疫苗者,其後十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未接種者低;文章整理研究設計、可能的免疫機轉與生活型態建議,並說明觀察性研究的限制與就醫指引。
研究設計與主要發現
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從國家資料庫擷取65歲以上、過去十年間未曾診斷失智症的族群,將樣本分為有接種流感疫苗與未接種兩組,兩組人數各約94萬,並排除特定用藥與併發症。研究團隊觀察到,十年間至少接種一次流感疫苗者與未接種者相比,失智症風險約降低40%,且持續每年接種者顯示更低的相對風險。
免疫機制的可能解釋
研究與臨床觀察提出數種可能機轉。一種假設是疫苗可活化免疫系統,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中負責清除廢物的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進而提升對類澱粉蛋白等病理產物的清除能力。另一種觀點認為,疫苗透過預防感染間接降低神經發炎負擔,因此降低後續神經退化的機會。研究作者與台灣臨床醫師均提醒,現有證據主要為關聯性觀察,機轉尚需進一步實驗與長期追蹤確認。
其他疫苗與感染史的關聯性
文內也提及某些病毒感染與阿茲海默症的相關研究,例如皰疹病毒在某些病腦樣本中被檢出,以及過去研究觀察到感染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升高。部分研究指出抗病毒治療或特定疫苗接種可能與風險變化有關,但不同疫苗的接種頻率與免疫持續性不同,對風險影響的比較仍不確定。
失智症的可變風險因子與生活型態建議
失智症的成因包括基因與多項後天因素。文中整理常見的後天可改變風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抽菸、肥胖、酗酒與情緒或睡眠問題。與此同時,維持社交互動、認知刺激與規律運動被視為可能降低風險的生活型態策略。臨床醫師建議選擇能同時刺激感官與社交互動的活動,並在醫療專業人員指導下管理慢性疾病風險因子。
研究限制與臨床應用的注意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研究屬於觀察性設計,無法直接證明因果關係,存在混淆因子與資料來源限制的可能性。接種疫苗可能與較佳的健康行為或醫療可及性相關,這些因素亦可能影響觀察到的風險差異。對於個別的醫療決策或預防策略,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依據個人健康狀況與風險評估建立適切計畫。
本篇以醫療記者視角整理研究發現與專家解讀,旨在提供資訊性概覽,提醒讀者在考量疫苗與失智症預防時,同時注意慢性病控制、生活型態調整與與專業醫師討論個人化的健康策略。
重點回顧
觀察性資料顯示65歲以上接種流感疫苗與較低失智症風險相關,可能與免疫活化與減少感染所致的發炎有關。研究為關聯性觀察,需更多實驗與長期追蹤確認,且應結合慢性病管理與生活型態調整作整體預防。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