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緊密的疫情防控期間,掌握外食與外送的安全細節成為維護個人健康的關鍵。根據專業家庭醫學科醫師的建議,透過做好餐前消毒、食物選擇與個人衛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同時,建立一套10項原則,不僅保障食用安全,也讓民眾在疫情期間更能安心享用便捷的外出餐飲服務。
增加外出用餐的安全措施
確實實行用餐環境的衛生與消毒
餐廳內的公共觸摸點,如門把、水龍頭、共用醬料瓶、自助餐用具以及菜單等,皆需經過嚴格的消毒程序。建議民眾用完後用肥皂水洗手至少20秒,以確保手部徹底清潔,從而提升防疫效果。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選擇已經高溫烹調且經過充分消毒的熟食,避免生食,尤其是在疫情高峰時期,自煮或外帶家庭自製餐點更是降低風險的較佳選擇。
維持個人清潔與衛生習慣
用餐前,避免與他人接觸,並務必洗手,尤其是在進入餐廳、用餐結束或觤擤鼻涕咳嗽後。此外,建議攜帶個人消毒液,隨時為雙手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途徑。若餐廳提供手部消毒站,也請務必善用,確保雙手清潔乾淨才能享用餐點。
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的10個原則
1.觸碰公共設施後,必須以肥皂洗手至少20秒
門把、廁所水龍頭、共用醬料自助夾、菜單等高頻接觸物品,均需經過詳細清洗與消毒,才能降低病毒殘留的可能性。
2.選擇經過高溫烹飪的食品並避免食用生食
疫情期間,選擇熟食、經過充分加熱的餐點,相較於生食,對於降低傳染的機率更有保障。家庭自炊也是一個較受推薦的安全選擇,能更有效控管食材的安全性。
3.用餐前後徹底洗手,避免與人群近距離接觸
用餐前端詳個人衛生,洗手時應用肥皂水洗至少20秒,以病毒不易存活。此外,儘量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避免在密閉或人多的場所逗留過久。
4.設備消毒,保證餐具及外帶包裝安全
使用前,建議對餐具、外帶包裝進行消毒,包括菜單、調味醬料瓶等,避免病毒污染來源。另外,盡量選擇紙質包裝,避免傳統金屬或塑膠容器的交叉感染。
5.佩戴口罩,避免用餐時暴露於病毒風險中
在進出餐廳或等待取餐期間,請務必全程佩戴口罩,盡量避免用餐期間長時間移除口罩,以減少病毒傳播途徑。
6.細心監控身體狀況,避免病患進入衛生較差的環境
如果出現發燒、咳嗽或喉嚨痛等症狀,應暫時避免外出用餐,並儘早安排醫療檢查,將感染風險降至最低。
7.選擇乾淨衛生的餐廳與外送平台
在疫情期間,優先考慮衛生管理嚴格的餐廳或已獲得相關衛生認證的外送平台,減少因環境衛生不佳而引發的感染風險。
8.保持個人潔淨,外出時攜帶消毒用品
外出用餐或外送途中,攜帶便攜式手部消毒液,隨時為雙手消毒,避免病毒在手與口鼻之間傳播。
9.注意食材的新鮮與安全,避免購買與食用不潔食物
購買來源可信的農產品或冷藏食材,避免使用來路不明或包裝破損的食品,以保障食用安全。
10.家庭自主消毒,營造安全用餐環境
在家用餐或收取外送時,除了洗手外,也可以用天然抗菌成分的清潔用品對餐桌和廚具進行消毒,營造良好的用餐環境,從源頭杜絕病毒傳播可能。
相關資訊與提醒
經由專業醫師提醒,疫情期間外出用餐時,做好個人衛生、嚴格遵守公共衛生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除了選擇衛生安全的食物來源,加強雙手清潔,也應注意用餐時的空間保持通風,才能共同維護健康環境。
遵守以上內容,並配合日常良好衛生習慣,即使在疫情期間,也能安全享受外出用餐的便利,讓飲食生活更安心。如此細緻的防疫守則,不僅是自我防護,更是社區共同的責任與努力。
本專欄將持續追蹤並分享最新的醫療與健康資訊,助您建立完整的疫期飲食防護策略,守護全家人的健康安全。
如需更多相關內容,建議持續關注專業醫療網站,並遵守官方公佈的防疫措施,共同攜手對抗疫情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