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食品成分與營養標示的正確方式教你安心選購健康食品

2025-07-0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解讀食品成分與營養標示的正確方式教你安心選購健康食品

食品標示的重要性與基本內容

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俗稱《食安法》)第22條的規定,食品標示是指在食品或其包裝容器上,以清楚的中文和符號標明相關資訊,幫助消費者辨識食品安全及基本營養資料。標示內容主要包括:

  1. 品名,明確標示商品名稱。
  2. 內容物名稱,若含多種成分,須依含量由多到少依序標示。
  3. 淨重、容量或數量,讓消費者了解實際內容規格。
  4. 食品添加物名稱,若有多種添加物,須分別標出其名稱,並依照功能分類。
  5. 製造商或負責廠商的名稱、聯絡電話與地址,標明產品來源,便於追溯。
  6. 原產地國家或地區,提供商品產地資訊。
  7. 有效日期或保存期限,確保產品安全。
  8. 營養標示,指示能量和各項營養素含量。
  9. 基因改造標示(若有),針對轉基因原料進行標示。
  10.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事項。

營養標示的必備項目與閱讀重點

根據衛福部規定,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需以表格形式,於包裝外部明顯位置呈現,內容應包括:

  • 「營養標示」標題,明確標示各項數據。
  • 每份的份量(例如:每份含○公克/毫升),以及總份數。
  • 每份或每100公克(或毫升)的熱量、蛋白質、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鈉等八大營養素的含量。
  • 此外,也可標示其他經營養宣稱所涉及的營養素(如: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及自願標示的額外營養成分。

成分標示的檢查重點

在食品成分表中,消費者應特別注意以下事項,以確保食品安全與營養素的透明:

  1. 營養比例:了解各成分及營養素的比例,掌握熱量與營養的平衡。
  2. 成分排序:依照含量由多到少排序,前端成分數量較高。
  3. 原料簡單純淨,避免有害添加物:選擇成分單純、少添加化學合成物的食品,且添加物越少越健康。
  4. 過敏原標示:含有海鮮、堅果、含麩質、乳制品等易引起過敏的成分,須顯著標註。
  5. 份量意義:認識每個包裝標示的份量,一包可能含有多份,需乘以倍數計算。
  6. 保存期限:標示的保存期限是未開封的最佳完好期限,開封後應盡快食用。
  7. 食品追溯:選擇標示清楚產地和廠商資訊的商品,確保源頭可靠。

散裝食品與包裝食品的標示規定差異

依照我國相關規定,散裝食品與包裝食品的標示規則有所不同:

包裝食品

必須經過密封包裝且具備啟封辨識的特性,以便辨別是否為已開封產品,且具有較長保存期限,方便擴展銷售通路。

散裝食品

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商品,即歸類為散裝食品:

  • 無法辨識是否已開封的包裝(如散裝米、乾貨)
  • 未延長保存期限的包裝(如現場秤重後直接販售)
  • 非以批量販售為主要目的(如夜市攤位食品、園遊會商品)

依照現行法規,散裝食品一般無需營養標示,但包裝食品則主要需向消費者透明呈現其營養資訊。特別針對冷凍食品或需加熱的產品,在標示中應包含保存方法與加熱指南,以確保消費者安全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