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日本政府宣布將從24日起開始排放經過處理的福島核電廠核廢水,這一消息在國際社會引發熱議,尤以中、韓等地民眾搶購食鹽的現象最為明顯,甚至台灣市面上鹽的存貨也明顯緊張。許多人因此產生疑問:面對核廢水排放,食鹽是否會受到污染?吃碘鹽是否具有抗輻射的作用?在此,我們將從專業角度剖析這些疑慮與誤解。
核廢水排放對環境與人體的實際影響
核廢水內主要包含含氚的水,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質。氚是常見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但它與碘等放射性元素不同,在環境中的行為和對人體的危害也各有差異。專家指出,氚和氫是同位素,存在於水中,因此在常規的海水製鹽過程中,經過物理和化學處理已能有效去除氚殘留。此外,氚的半衰期約為12年,但在核廢水中濃度低,經過自然稀釋與水處理程序,對環境和人體的影響有限。
放射性碘的特性與危害
當核災發生,可能釋放的主要放射性物質包括銫、鍶與碘。特別是碘-131,具有較大的放射量,半衰期約8天,對甲狀腺的傷害較大。由於碘-131會迅速飄散至大氣中,並伴隨降雨進入土壤,過去車諾比事件時曾觀察到奶牛產的乳液中驗出碘。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放射性碘的濃度都非常微小,主要集中在核電廠周邊地區,對大範圍環境的長期傷害有限。
台灣採取的預防措施與碘鹽的科學解讀
為因應核災可能的放射性碘外洩,台灣在新北與屏東的核電廠周邊地區已發放碘片備用,建議居民在核災緊急狀況下服用,以避免碘-131進入甲狀腺。這些碘片屬於衛生福利部的醫療藥品,正常情況下並不適合自行購買或亂服,只有在政府公告的核災緊急時才建議服用。值得一提的是,市售碘鹽中的碘濃度經嚴格規範,含量微量,日常食用不會因為碘鹽而有效阻隔核輻射,反而長期過量攝取會導致高血壓、水腫與其他健康問題。
碘鹽的科學限制與誤區澄清
儘管碘鹽中添加了碘,但數據顯示,食鹽中每公斤添加20~33毫克碘,若要攝取一枚含130毫克碘的碘片所等同的量,每天需食用約4~6.5公斤的碘鹽,並非日常所能達成。此外,過量攝取碘會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傷害健康。專家也提醒,碘鹽並不可用來抗輻射,因為其內的碘只針對碘-131類型的放射性元素有效,對於氚等其他放射物質毫無幫助。
傳言與科學事實:碘鹽不是真正的抗輻射防線
許多民眾誤信「吃碘鹽可以抗輻射」,這是基於錯誤的認知。專業毒理學專家指出,核廢水中主要是含氚的水分子,不是放射性碘,因此藉由食用碘鹽或碘片來抵抗輻射,並沒有科學依據。除了碘之外,其他放射性物質如銫、鍶則不會因食用碘鹽而受到影響。真正的預防措施仍是避免進入受污染的環境,並依照政府公告行事。
海鹽與核廢水殘留氚的安全性
一些民眾擔心海水製鹽會殘留氚或其他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台灣東海大學物理系透過估算指出,即使使用經過ALPS系統處理的福島核廢水製鹽,每天攝取超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氚安全標準的量,也需要食用約444公斤鹽,遠超日常攝取量,顯示民眾大可無需過度恐慌。
科學角度的澄清
專家強調,氚與水是同位素,並且在水中形成氚水。經海水提煉的鹽,經過物理和化學過程已能有效去除水分和雜質,即使氚殘留,也會一併被清除,不存在殘留氚於海鹽中的可能性。而根據東海大學的計算,如果將福島核廢水不經稀釋直接用來製鹽,所需攝取量也遠高於國際安全標準,民眾大可放心。
正確理解核廢水的性質,以及科學家的專業分析,有助於我們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與偏激行為。核能議題雖敏感,但面對資訊的透明與科學的解讀,才能真正保障公共健康與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