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性鼻竇炎新聞專欄報導:症狀辨識與治療選項解析

2025-10-2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黴菌性鼻竇炎新聞專欄報導:症狀辨識與治療選項解析

黴菌性鼻竇炎常被誤認為反覆感冒或一般鼻竇炎,本文說明典型症狀、診斷檢查、內視鏡手術與導航系統的應用,以及高風險族群與居家預防與就醫時機,幫助讀者判斷何時尋求專業診療。

個案背景與臨床觀察

一名中年男性長期出現反覆鼻塞、濃稠鼻涕與鼻腔異味,接受耳鼻喉科評估後,經鼻腔內視鏡與電腦斷層檢查懷疑有黴菌相關病灶,後以內視鏡手術清除病灶並搭配導航系統以提高定位精準度。術後患者回復日常活動,症狀顯著減輕,感冒頻率也減少。

黴菌性鼻竇炎有哪些常見症狀?

此類感染常表現為單側或雙側鼻塞、黃綠色濃稠鼻涕,且可能有明顯腐臭或魚腥味感,伴隨鼻涕倒流、持續性頭痛或面部不適。因上述症狀與一般鼻竇炎或感冒重疊,臨床上容易被低估或誤判,若症狀超過兩週且藥物效果不佳,建議進一步檢查評估。

診斷與檢查流程

耳鼻喉科醫師常以鼻腔內視鏡檢查初步觀察黏膜與分泌物,必要時安排電腦斷層掃描以評估鼻竇結構與病灶範圍。影像與內視鏡所見有助判斷是否為黴菌球或黴菌性慢性發炎,進而規劃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與手術技術重點

對於黴菌球導致鼻竇開口阻塞或長期症狀無法以藥物控制者,外科清除通常為主要處置。鼻竇內視鏡手術結合3D導航系統可協助醫師精準定位並完整移除病灶,降低對周圍組織的影響。術後恢復與出院時程視個別病情與合併症而定。

哪些族群較易受影響以及可能的併發風險

黴菌性鼻竇炎較常見於免疫力較弱者、生活環境潮濕或通風不良者,以及從事園藝或畜牧等接觸大量植物或動物環境的人。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或鼻中隔構造異常者風險亦較高。若感染擴散,可能影響眼眶或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視力或其他重大併發症,需以醫療專業評估風險。

日常預防與就醫時機

預防面向可從控制過敏與氣喘、維持居家通風與乾燥著手,減少黴菌孳生環境。臨床上若出現反覆或持續超過兩週的鼻竇症狀,或伴隨異味與單側症狀,建議至具內視鏡檢查能力的門診評估,以利早期診斷與適當處理。

醫療人員提醒,鼻竇問題常被忽略但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早期辨識與與專業評估能協助降低併發風險。臨床處置需依病人整體狀況與影像檢查結果個別化決定,避免一概化的療程承諾或自行延誤就醫。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黴菌性鼻竇炎的典型症狀與診斷步驟,並介紹內視鏡+導航手術在病灶清除的應用價值;讀者可從風險族群與居家預防角度判斷就醫時機,但仍應由專業醫師依檢查結果個別評估治療風險與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