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中瓦斯爐是常見的炉具之一,但最新研究指出,關火後仍可能釋放具有危害的氣體,包含致癌物質苯與溫室氣體甲烷,長期累積或會影響健康。為了避免吸入有害氣體,專家建議民眾採取三項預防措施,保障家人安全與健康。本文將詳細分析瓦斯燃燒殘留氣體的風險與防護對策,幫助家庭有效降低空氣污染與健康風險。
瓦斯關火後仍有氣體排放的風險與潛在危害
家庭使用瓦斯爐烹飪時,除了明顯的火焰和熱能,燃燒後的廢氣亦可能對室內空氣品質造成嚴重影響。近期在《環境科學與科技》期刊刊載的一項研究發現,關火後,瓦斯爐中可能持續釋放出苯等致癌物質。研究分析了多個家庭的氣體監測結果,發現即使在關火後,苯的濃度仍高達二手香煙的水平。苯在人體內會逐漸累積,長期接觸可能增加血癌的風險,尤其對於敏感族群如老人兒童更需警覺。
致癌物苯的濃度與暴露風險
該研究調查了美國加州159個家庭瓦斯爐的殘留氣體數據,結果顯示所有家庭在關火後都存在苯釋放。除了低濃度外,苯濃度最高的樣本與二手煙濃度相仿,與此同時,苯的累積效應增加了長期健康風險。台灣專家則認為,烹飪期間短暫的暴露濃度多在安全範圍內,但仍建議慎加留意,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
國內專家對研究發現持保留意見
針對此國外研究,國內環境與職業衛生專家指出,苯與血癌之間的確存有關聯,但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家用瓦斯爐關火後會大量釋放苯。台灣勞動署規定,特定環境中苯暴露的安全標準為每立方米100ppm,而該研究測得平均濃度約12ppm,峰值僅66ppm,對日常烹飪的短時間接觸而言,風險不高。而且,家庭使用時間較短,長期危害的可能性較低,但仍需保持警覺。
專家解釋燃燒殘留氣體的成因與影響
研究顯示,瓦斯燃燒不完全也可能產生無色無味的苯氣體,用於家庭的瓦斯燃燒殘留氣體,較易被忽略。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表示,瓦斯經燃燒後除了甲烷外,尚會產生苯,雖然無色無味,但由於氣味不明,民眾易不察覺。換言之,燃氣在完全燃燒狀況下產生的有害氣體量較少,但若管線老舊或燃燒不完全時,仍可能釋放有害物質,需留意。
其他相關空氣污染問題與健康風險
除了苯外,瓦斯燃燒段、爐具本身會產生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微粒與毒性氣體,這些都可能惡化呼吸疾病如氣喘,加重肺部負擔。美國相關研究指出,瓦斯燃燒產生的廢氣還可能觸發過敏反應,誘發哮喘症狀或皮膚敏感,尤其在通風不良或長時間使用的情況下風險更高。
三個有效預防措施減少有害氣體吸入
為降低瓦斯爐關火後仍釋放的有害氣體濃度,專家建議實行以下三項實用措施:
- 保持良好通風:烹飪過程與烹飪後都應打開窗戶,啟用抽油煙機促使氣體排出室外,降低殘存氣體在室內的濃度。
- 選擇健康的烹調方式:多採用蒸、烤或微波等較少產生廢氣的烹調方法,減少有害氣體累積幾率。
- 考慮使用電磁爐:在經濟許可下,可逐步轉換成電磁爐,避免燃燒產生的廢氣問題,但也要留意電費的負擔問題。
這些措施的目的在於改善室內空氣品質,降低有害氣體在體內的積累,維護家人的呼吸健康。持續關注相關研究成果與健康指引,是每個家庭的健康投資。只要多留心並配合適當的日常行為,就能大幅降低瓦斯燃燒產生的空氣污染與健康隱患。